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教育培训 > 传统文化教育:成绩、困境、出路与实施要点

传统文化教育:成绩、困境、出路与实施要点

来源:盛世言教育观察     浏览:705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与推动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成绩与问题并存。厘清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对症下药,找到切实可行的出路,并研判今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实施的具体要点,乃当务之急。

一、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进展与成绩

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进展顺利,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具体表现在:中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选文及要素的比重大大提高,很多教材中传统文化选文的比重高达60%以上;民间私塾、国学班、国学刊物及国学专业等纷纷开办;传统文化经典吟诵活动层出不穷;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精彩纷呈,如京剧、书法、国画、民族传统体育及一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纷纷走进校园,与大中小学生亲密互动,让静态的古代文化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诚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教育,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化相协调,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流交融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增进公民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

强化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借鉴本国传统文化精华,厚植民族的根与魂,增强国民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当前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一贯做法,这种做法本身是毋庸置疑的。

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理论关照与实践探索层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研究寻求出路。问题表现如下: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各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与整体协调,实践层面往往各行其事,摸索前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往往参差不齐,值得反思。

出路一: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国家层面应加强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兼顾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养培训、课堂教学规范、教学效果评估、课外活动指导等环节与内容,为一线大中小学科学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政策遵循与实践抓手。

( 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亟待把关、提炼与萃取。我国的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更是精华与糟粕并存。

出路二: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要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把关、提炼和萃取。

选什么、怎么选和谁去选,就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的选编与把关主体的选择问题。愚以为,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编者、优秀大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及学生家长等,都可以担当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把关人和萃取者。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等原则,把那些历经时间检验、超越地域与民族的永恒的传统文化经典萃取出来,编进教材,让经典浸润学生的精神成长,让经典在传承与发展中获得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内涵。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单一,方式方法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问题。如,很多学校主要依托“课外活动”这一单渠道开展教育,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经典诵读、传统文化节庆、成人礼、祭拜礼、开笔礼、毕业礼等。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存在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如,部分学校要求学生“逢经必背”,这种做法有待商榷。尽管“诵读积累”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大量的经典诵读积累,有助于学生语言素材的积淀、良好语感的培养及精神气质的涵养。但对于传统经典的背诵,若全然不顾内容难度与学习基础,无形中会导致学生对于经典学习的“消化不良”,此举也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古代经典的积极性。还有的学校举行各种成人礼、祭拜礼等,要求学生一律“着古装,行跪拜”之礼……凡此种种,形式化、低效化问题显而易见,窃以为断不可取。

出路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但此种做法,有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窃以为,采用融合模式,在现行课程中加强和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才是可行之策。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人文课程中均可适度适量添加渗透,其它诸如数学、物理及化学等理科课程中,也可适当挖掘和渗透相关传统文化要素。另外,活动育人,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强化学生对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观念的体认与体悟,从而活学活用,于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此外,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的选用,要注重实效,努力克服形式化等倾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应避免浮泛化与浅表化,要注重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与精神实质,通过学习接受,体认内化,不断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要着重突出以下三个要点:

(一)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体现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体认中华民族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是读懂传统文化经典的前提与基础。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需要一味地死记硬背,应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活学活用。一些已经过时的死的知识,也需略知一二,方便我们置身古代语境,读懂古代经典。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及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家国情怀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质。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习之,体认之,热爱之,坚守之,践行之。

(二)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选文。传统文化内容包括渗透和体现在传统文化选文中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及历史知识等;以选文为载体表现出来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及中华传统美德等;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古代传统技艺等。

对于传统文化选文与古代传统技艺的学习与把握,有助于全面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汲取古人从中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思想、精神与智慧。任何古代经典与技艺的学习,都有助于夯实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将知识、技艺转化为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体认传统文化精神,其目的不止于简单机械的识记和再现,最终目的是为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将传统文化知识、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借助学校、家庭及社会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将传统文化精神落地落实落小落细。强化“活动育人”理念,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富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意识的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转化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将学生培养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举手投足之间皆体现着中华风格、中华气度、中华精神、中华格局与中华胸怀。

上一篇: 北京二十中校长陈恒华:脊梁教育奠基幸福人生

下一篇: 继“国字号”研习基地落户后,这家博物馆再添“方志文化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