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交流 > 历史发展中,负重致远的文化交流

历史发展中,负重致远的文化交流

来源:文漾微韵     浏览:750次

世界地理如此千态万状,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又产生了异样的文化。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里,新旧交替,盛衰枯荣;在这样的世界潮流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类的勇气、美丽、智慧相互镌刻、交织,书写了风云涌动、纵横睥阖的历史。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3种方式:商业贸易、人口迁移、教育与大众传媒。其中,商品中记录了整个社会的文化信息,使文化的商品化特征跃居其他特征之上。迁徙和聚合是交流的典型形式,定居和城市的兴起,印刷和文化的传播,使文化聚合作用得到加强。学者和媒体的影响力,得以在国际规模的舞台上展示自身文化,可以调动世界性的人口去关注某一事件的情况。


从文化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人们总是将该时代最先进的技术用于交流,正是新的技术促进史前文化进入原始文化,再到古典文化、现代文化。同时,交流载体的水平,又决定和限制了人们进行联系和活动的规模、形式。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不同的形态,后一时代的交流方式总是兼收并蓄地将前此时代的方式包含于自身之中。

历史发展中,负重致远的文化交流


文化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一种文化元素被创造出来以后,不可能只为创造者独有,必然向周围扩散,变成一群人共享的东西,这才是文化。这个共享的文化元素,又向临近的群体或社会扩散,被他们采纳或者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向世界各地传播,必然引起在功能上相关的元素随之传播。例如电从欧洲传入中国,随之电灯、电话、电车、电报等也传播过来;啤酒传入中国,随之造酒原料、技术、饮酒器具、习惯等也传播进来。


当一种外来文化元素传入时,人们很自然地用本民族文化价值标准去审视它,看它适用不适用。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种惰性,所以在大部分人看来,外来文化是一种异端,没有价值的,甚至认为是有害的。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是对准传统文化的,必然引起本民族的文化自卫,形成与之对立的"保卫传统文化"的运动,甚至产生激烈的文化冲突。在这种文化冲突中,无论哪一方获得成功,都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持传统文化,所以冲突本身就是文化变迁的动力。

历史发展中,负重致远的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打破了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文化大量传入,曾引起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第一次冲突发生在清朝末年,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为一方的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维新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保卫国本,"中体西用",反对变法。冲突的第二次高潮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中国文化界的文化大讨论,发生在国家和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争论的焦点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派主张尊孔读经,发扬国粹。一派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吸收西方文化,救国救民。此外,还有个别人有"全盘西化"的言论,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论战方,更没有成为国粹派、马克思主义派的威胁。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元素日益增多地被我们采借过来,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与协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公司、高层建筑、高速公路、喷气式客机、可口可乐、卡拉ok、舞厅、高尔夫球场等,在中国人眼里,已不像以前那样格格不入。至于电话、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早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历史发展中,负重致远的文化交流


长久的历史积累,使中国人奉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在相互借鉴并进而实现相互融合的道路上步伐稳进。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不仅在物质贸易上,将新的物种带到了当时的中国,丰富了百姓的物质生活,更在文学创作与艺术手法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新的民族性格与时代精神。这种平等的、双向的过程,使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都接纳了对方,成为互相的文化导向,走向了民族融合。也许,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同的文化也享有许多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没有外来文化的参照,我们很难看清楚自身。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才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乃至融合。从历史意义上说,这不就是闭关锁国的教训吗。


从接触、认知再到有选择地融合,漫漫的时间长河,写满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更替。丝绸之路的开通,为罗马送去了东方的财富;西学东渐,中国人得以了解西方的先贤。蒙古人西征,虽然裹挟着鲜血,但带来的火器却成为日后摧毁教皇的有力武器;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也终于使中国人打开国门开眼看世界。

历史发展中,负重致远的文化交流


万类共生,物有共通,人可互联,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纽带。同一地区的文明融合、文化交流虽有战争的暴戾,但还是以相互同化为大主题,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远隔千山万水,虽不能近距离窥其文化文明的本质,但也避免了战争的烟火,保存了原生文明的本真,在以后一定程度上也可实现文化交流与互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实现了优胜劣汰和不同于之前任何一个文化体系的建立。


诚然,没有一个文明会自愿被另一个强势的文明吞并,所有的互通有无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虽然人类自身会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冲突与战争。资源的缺乏、交流的困难性、意识形态间的不同……这些都是文化交流间的隔阂。但社会总在不断进步,历史也在滚滚向前,东西方的文化犹如天平的两端,那这个能够撬动双方的支点在哪里呢?

上一篇: 多彩的传统,不变的守护 两岸青年线上交流文化传承

下一篇: 澳云文促会简讯:文化交流.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