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政策 > 产业政策 > 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东博社     浏览:1357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最为独特的优势所在,文化需要传承,传承基于创新,创新推动传播。那么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时俱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近期举办的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就“文化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传承”要以文化为根

“中国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宝藏,是矿产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有着无数富含特色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我们置若罔闻,任其自生自灭,不学习、不继承,就是数典忘祖;同时,如果条条框框,刻舟求剑,没有创新、创意,不进行创造性地发掘发现、发展发挥,利而用之,也难以为继。”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崔自默在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作主旨发言时讲道:“‘拿来主义’,历史借鉴,实事求是,是可取的;消极等待、消极保护只会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破坏性采伐、粗糙使用,是对文化的一种糟蹋,先入为主反而适得其反。因此,面对中国如此多壮丽富实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传承。”

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崔自默在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作主旨发言

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上,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陈建平认为,要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创新的过程中传承。“首先,创新要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才会更上一层楼;其次,创新要围绕科学技术,要有不断变革的技术,同时在学习中创新。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城市的未来,因此,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陈建平说。

“古为今用,最重要的环节,是善于转化的表现。转化,需要务实作风,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转化效能高,就需要实战,细节决定成败。有了文化交融的思路,可谓以点切入、连点成线、以线扫面。”崔自默表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交融起来,享受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实践真善美的统一,既提升了自己,也改变别人。超越一时一地,产生深远影响,就是国家文化战略。

创新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电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文化产业,对于两者的传承、创新及国际传播,中国电影海外推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影集团原董事长杨步亭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四光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国际化标准,世界对于电影的制作方法与手段是统一的,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各国民族文化与内容各有差别与特色,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电影工业做基础,没有技术做支撑,就无法成为电影强国。因此,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电影行业多领域网络终端化更好地发展?杨步亭认为,作为电影人,需要采用新技术,为今后网络电影的传输,以及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提供强大的技术基础。采用新技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利用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技术,将这些技术联合起来助力电影行业朝着多媒体发展;第二是提高传输能力,传输电影的方式从拷贝到硬盘再到卫星下载分发、放映,而5G实现了将电影一对一传输到电影院,同步传输到观众家中;第三是实现高速度;第四是存储能力,即大数据。电影从现场拍摄到绿幕拍摄结束,虚拟拍摄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储。

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影集团原董事长杨步亭在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作主旨发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陈四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要注重实践性以及实用性,找准市场定位和需求,非遗的传承不应该束之高阁,与社会和人民群众脱节。

最好的传承要融入到当代生活中。“非遗重新进入生活”是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和发展的必然,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只有根植于普通民众这块沃土,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陈四光表示,非遗的文创产品设计要融入当代生活,唤起其内生动力,适应年轻一代的市场化需求,并促使其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促成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换句话说,要不断营造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社会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将非遗嵌入到当地生态与社会文化脉络中,作为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文化事项,是其思想脉络与行事逻辑的起点与终点。” 陈四光说,“‘非遗’代表的是一种日常化与生活化,只有回归日常生活才是对当地文化的最高敬意。”

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际传播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价值和重要作用。而文化产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才是其带动经济、走向世界的不竭动力。

陈建平认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注重文化产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是决定一切的;其次,高质量发展要有包容、共享、合作和跨界,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是一个跨界行业,其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产业领域,还是一个无边界的,渗透在各个领域的文化综合现象。

“文化的意义在于交流,交流的意义是实用,别人成功的实践经验要学习。民族传统IP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资源,要善于利用和转化。”在崔自默看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知行合一,要有一种仁爱精神。“这是彼此文化交流的本,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切都是活动的风景。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应该贯彻‘仁爱主义’,充满人性光辉。”他指出,中国与东盟各自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将为双方在新时期探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作路径,提供现实指导。

“一直以来,东盟各国与中国睦邻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双方有着相似的文化基因,有着推动文化合作的天然基础。通过各国政府的共同赋能,民间文化的不断交流,双方有望在数字文化等领域,实现文化共享、共创、共融。”陈建平这样说道。

上一篇: 文化邂逅产业 创制无限精彩

下一篇: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产业空间与业态的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