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教育培训 > 草堂论诗:借助城市优质资源,为古典文化教育提供古典场景

草堂论诗:借助城市优质资源,为古典文化教育提供古典场景

来源:川观新闻SCOL     浏览:750次

古典场景缺失,使得古典文化教育无所依从,孩子们缺乏真切的感受。再怎么精妙的讲解,都比不上一次实地体验。有必要将优质的城市资源用于诗歌教育,打通课堂的物理边界……

草堂论诗:借助城市优质资源,为古典文化教育提供古典场景

6月1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草堂校园诗社”正式启动,有20余所中小学参加,在成立仪式上,成都石室中学、盐道街小学、双林小学等教师代表就如何更好的开展诗词教育进行了座谈交流,认为当下的诗词教学要放在大的美学教育、生命教育中,将课堂和城市中一些适合的历史文化场所相融合。

诗词有着古人曾看见过的风景,有着他们的审美,让诗词走进孩子,让孩子能听见、看见、感受到他们的所见所思,这样才能完成文化的代代传承。

草堂论诗:借助城市优质资源,为古典文化教育提供古典场景

但是由于现代生活距离古代的风物文化非常遥远,一些细致入微的情愫学生难以感知,也无法在精神情感层面形成共鸣。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学校教育就需要校外研学加以补充。成都石室教师认为,杜甫草堂有古人、古诗、古迹,站在草堂前,可以想象他“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心情。这些浸润式的体验有助于短暂的摒除现代生活的干扰,即便是几分钟的“时空跳转”,也有助于形成一些新的刺激、新的感受。

有老师建议,这些社会资源在目标、步调节奏上,能与学校教学达成一致,或者共同开展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草堂论诗:借助城市优质资源,为古典文化教育提供古典场景

除了诵读、赏析,也有学校开展了写诗、创编等教学实践,譬如在母亲节给妈妈写一首诗等。

“在一次放风筝活动后,照例要写作文,一个学生不想写那么多字,就写了首诗,没想到写的非常有趣,获得了省上一等奖。”一位参会教师介绍一个案例,由此更加证明,诗人和孩子距离很近,几乎不需要跨越,孩子天然就是诗人。

九里堤小学便成立了诗社,评选小诗人,由爱写诗的老师做指导,他们的作品还收集编制了校本诗集。

双林小学则开发了“读古诗玩故事”,挖掘每首诗背后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的改编创编。比如朱熹的《春日》,表面是游春观感,实际是抒发他追寻孔孟之道的志向。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的“内心戏”也很多。这些心理活动和写诗背景,给学生创编“小剧本”提供了素材和空间,由此加深对诗的理解。

草堂论诗:借助城市优质资源,为古典文化教育提供古典场景

还有学校将教学内容重新安排。“以往的教学是按单元,苏轼李白杜甫分散在不同的章节,总量虽大,但不利于形成整体认知。如今,我们就根据他们真实生活当中的‘朋友圈’,或者以诗人的游历路线为线索,这样使诗人、诗歌、历史的学习形成立体有机的整体。”

图片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提供

上一篇: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唤起儿童的共鸣

下一篇: 隐于校园文化的民族共有文化符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