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原创 浏览:960次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王玮皓文白周峰摄影
1月14日,在《河南省武术志》成书出版座谈会上,来自省内的文史专家学者、地方志专家、相关职能部门、撰稿人代表、知名武术家代表等共聚一堂,进一步向社会传递推介这一文化成果。
河南武术为何有4000多年历史?
《河南省武术志》是第一次以官方的口径对河南武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记述,时间从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2014年,共约4000多年。空间以河南为主,延展至古代中原地理区域。
远在先秦时期,武术便已萌芽。作为约公元前2600-公元前2100年的中原龙山文化时期、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类型文化遗址,位于河南永城市的造律台遗址就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镞、骨镞。从禹开始以铜制造兵器,到夏代的君主予(少康子)改进兵器,再到周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武术逐渐从军事武艺中分离出来,丰富的武术教育内容在“礼、乐、射、御”四艺中体现出来。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蒙(今属商丘市)人庄周论剑、卫(今河南北部一带)人荆轲刺秦王,在《庄子·说剑》和《史记·刺客列传》中已经有清晰的文字记载。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粮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在冷兵器时代,强身习武、防身自卫就成为历代许多百姓的选择,乃至逐渐形成中原地域内的习武民风,尚勇尚武之风自两汉以降,数百年而不衰。
现存于南阳市汉画馆的石刻中的《手搏图》和《技击图》,生动记录了中原地区广泛存在的技击活动。北宋时期,在东京的各种节日活动中,武术表演已非常广泛。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古代武术集大成、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河南古代武术也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北派拳系。
“河南两拳”是中国武术理论的基石,是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
中国武术以地域文化为底蕴,先后形成了少林拳系、武当拳系、峨眉拳系、南拳拳系、形意拳系、太极拳系、八卦拳系7个地域性的大拳系。在每一个大拳系中,又以某一个或几个拳种为中心,衍化出若干个自成体系的拳派。
其中,少林拳系和太极拳系均以中原文化为依托,以河南为中心,流布于全国;形意拳系虽相传源于山西,但河南派形意拳——心意六合拳自成一派,与山西、河北两派成鼎足之势。这足以表明中原武术文化在中华武术文化发展中的强大影响力。
“河南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原两拳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省体育局副局长王炳奇说,《河南省武术志》中最大亮点便是突出了少林、太极,对这两大拳种予以浓墨重彩地全面记述。从北魏时期少林寺建立,少林武术就开始了它与佛教密切联系的发展历程。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主流文化,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武术理论的思想基石,规范了武林人士的思维准则和行为纲领。全国129个拳种流派中,不少拳种名称被采百家之长的少林拳所涵盖。
而太极拳作为一种外柔内刚的“哲拳”、“文化拳”,蕴藏了中国古代哲学及中华传统文化。两大流派中,陈式太极拳创于明末清初,诞生于焦作温县,和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基础上发展创编而成,二者在流传中逐步形成不同流派的太极拳,构成太极拳系。
此外,河南省的其他拳种如苌家拳、六合心意拳、形意拳、查拳、梅花拳、王堡枪法等传统武术和地方拳种,也彰显了河南武术的普及程度,传承了河南武术文化。
推动中原武术文化走出去,河南将向全国赠书
“我们还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在竞技体育方面,进一步把竞技体育抓好做好,为河南争光,为中原添彩。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响应国家体育总局的号召,大力做好武术‘六进’,也就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通过普及推广,把武术发扬光大。”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全钧说。
据记者了解,河南省体育局已计划向全国各省图书馆、各大院校图书馆及体育院校图书馆赠送《河南省武术志》,以期发挥志书更加广泛、更加持久的作用。
上一篇: 母亲的“艺术”
下一篇: “河洛古国”发现中国最早“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