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 浏览:1096次
编者按: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河南,富集着黄河文明的历史遗存、文化景观。巩义双槐树遗址的“河洛古国”或将人类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誉为“最早的中国”;殷墟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现今100个大姓中,有70多个姓发源于或有一支发源于河南……黄河文化中的河南元素熠熠生辉,中原文化的花蕊不断绽放才让黄河文明的朵儿越开越美。如何讲好黄河故事,打造黄河文化高地?大河网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且听他娓娓道来。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河南文物界领军人物,马萧林更关注如何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在网络时代用新媒体讲好“河南故事”。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将黄河文化研究纳入国民教育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
黄河故事中的河南元素多如繁星,应该从哪下手呢?马萧林说,首先应该摸清家底,强化黄河文化资源梳理的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动态权威的,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黄河文化资源库。
然后深化对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研究,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规划一批关于黄河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等重大课题,深化对黄河文化内涵的阐释和解读。
推进黄河文化普及、宣讲和进校园。组织专家结合教育部门编纂科普教材,在大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加强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的认知,把研究成果进行转化。
黄河是河南的根脉,黄河文化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也最有竞争力、号召力和吸引力。
那么,应该如何宣传好“黄河文化”呢?
马萧林认为,应该建立弘扬黄河文化的立体传播体系和弘扬体系。以音视频的形式在电视、电影、网络、新媒体等渠道面向不同群体传播。强化黄河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
而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文化部门在宣传黄河文化的工作中更是任重道远。“场馆可以加强黄河文化展示、推广力度。依托黄河文化相关的文化资源、文物资源、红色资源推出一批有价值的、主题鲜明的展览。”马萧林对大河网记者说,“同时走进校园和社区;引导艺术创作、表演机构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创作一批优秀的戏曲、戏剧、歌舞剧,拓展黄河文化的宣传渠道,全方位传递黄河文化。”
将文物安全责任明确到人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
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法人违法专项整治、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和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取得了重要成效。但当前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从国家文物局通报的情况看,2017年至2019年,接报各类文物行政违法案件400余起、文物犯罪案件500余起、文物建筑火灾事故50余起,文物法人违法、文物盗窃盗掘和文物火灾事故依然是威胁文物安全的主要风险。文物安全既是文物保护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
2018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文物安全属于属地管理,地方政府负主体责任,抓安全主要责任,文物部门具有监督责任。
强有力的政策出台对于文物安全工作有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马萧林说,“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希望能够推动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就像‘河长制’‘路长制’一样,将文物安全责任明确到人,尤其是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向社会公告公示直接责任人,解决保障文物安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不仅能体现了文物系统的责任担当,更能强化基层文物保护措施的落实,保证文物安全。”
全英文推介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贾湖骨笛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原文化
前不久,在疫情期间,在由河南博物院特别策划的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讲述》首期节目中,马萧林全英文讲述了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贾湖骨笛背后的精彩故事,向海外推介中原瑰宝的艺术魅力,扩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一举措为利用新媒体讲好“黄河故事”再添一笔力量。
二里头遗址、双槐树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河南重大考古发现很多,对于中华文明进程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做到有“好牌”更要有“招牌”,如何在网络时代用新媒体更好宣传和弘扬“黄河文化”中的河南元素?
马萧林说,我们的考古发现以土遗址居多,可观性较弱,不像龙门石窟、秦始皇兵马俑那样可观性强。近年来很多文物单位在展示方式上有所改进,比如进行原址展示和复原展示,但是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相信,最近召开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一定能够促进我们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加快文化旅游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转变,实现文化文物资源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好、宣传好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在宣传推广的方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用形象逼真的三维动画直观展现文物精湛工艺;用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再现发掘场景,让市民与先贤智者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制作百集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以短视频的形式重现河南文物的历史故事,让更多市民通过讲述了解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开展直播,发布短视频,云上看展等,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原文化。
优质影视节目引发“文物热”与文博扩大宣传力度相辅相成
从河南的《中原藏珍》放眼全国,《国家宝藏》等一批有关文物的影视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考古热”,培养了很多“文物迷”。
马萧林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而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日渐受到市民关注。”马萧林称赞《国家宝藏》等优质节目:“同时,很多考古现场也开始进行直播,甚至邀请学生、当地民众参与考古过程。加大对考古的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反响。让曾经‘封闭、神秘的考古世界’渐渐走进公众视野。同时,也促使考古人和文博人力求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公众需求,努力做得更好。”
近年来,博物馆在陈列展示中更关注公众参与度,新馆建设中也加大公众活动空间,为公众提供多方位的服务,马萧林认为,这都是对“考古热”“文物热”的一种良性反馈。
为了让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中,将文化融入生产生活,2020年4月9日起,第七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河南博物院召集全省18家地市博物馆共同参与。每个博物馆拿出一件文物,让参赛者提取文物元素嵌入到文创产品中。
据马萧林介绍,此次文创大赛有几个特点:一是参赛作品显著增多,目前已收到2000多件作品,和往年相比,参赛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参赛作品来源范围更广,有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选手参赛;三是创新比赛方式,比如增加参赛类别,分为服配类、百货类、科技类;四是开展馆校合作,联合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相关院校,让更多专业学生参与其中,推动大赛的丰富度。
据了解,此次大赛共设文创产品创新奖63名,奖金合计14.7万元,单项奖金最高达2万元。
上一篇: 李心草:指挥棒舞出“升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