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交流 > 民艺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民艺正在老去?不,它在努力新生

来源:海峡卫视     浏览:1146次

民艺,民间手工艺,听着渺远而老旧,似乎只能和博物馆、或者苍老的匠人形象联系在一起。当海峡卫视与漳州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两岸民艺》启动后,我们发现“老”“旧”之中酝酿着新与鲜的力量。





节目一共有50集,50门民艺,有些还够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比起手艺的“价值”等级,手艺人是我们更想要纪录的对象。


在我们拍摄的民间手艺人里,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木讷到让我们几乎怀疑时间在他的巧手中凝固了;有意气风发的中年人,在传承与市场之间,或者游刃有余,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眼睛里始终闪着光的年轻人,把传统技艺,鲜活地融入了当下。


是的,当下,这个很简单的词汇,对传统民艺师傅来说,是有些沉重的。而我们在跟踪拍摄艺人的时候,更想展现的,也正是传统工艺在当下的努力和生存。



民艺搭民歌,制艺欢乐多


第一次到顺圆盛佛具有限公司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这是一栋工厂,门卫为我们打开大铁门的一瞬,一条短腿小土狗使劲浑身解数朝我们凶狠地示威。环顾四周,工厂内部占地面积广,人员种类丰富,各部门分工明确,宛若嵌套良好的齿轮井井有条地运作着。随即,二楼走下来一个身着藏青盘扣棉麻衫,下着大红阔腿麻裤的男子,气定神闲的模样仿佛一名禅修之人,这就是我们要拍摄的主人公,苏氏打铜第六代传承人苏冠青。


拍摄中铸铜时,高温令人窒息,空气满是粉尘,我只是待了一会,就感到了燥热,喉咙也开始发干发痛,心下佩服匠人们是以怎样的耐力置身其中。

 




苏冠青做的佛具用品大多是藏传佛像造像,由于信仰相投以及技艺熟悉度的关系,他与一批从西藏地区来的学徒结下缘分。间歇时候,有一位西藏学徒突然唱起了藏族民歌,所有的人默契地与之附和,霎那间工作间里回荡起悠扬的歌声,听得人沉醉,感动。技艺也在音乐声中散发着别样的美。





苏冠青也脱了鞋席地而坐,很自然地坐在几个藏族学徒中,看不出一点老板的架子,他仿佛已与自己的热爱的工艺事业融为一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眉宇间满是专注。


东山海船钉造,真的要失去你了吗?



东山海船钉造,是福建东山岛一种建造木质海船的传统手工技艺,船匠依靠着一套营造法,可在没有任何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建造各种木质海船。可东山现在已经没有钉造木质船了。


我们的拍摄的对象是造船世家的吴添财师傅,和他沟通后,决定用按比例缩小制作的船模来展示海船钉造的技艺。


吴师傅把工作区放在家住楼的一层,进门就能看到一墙壁的木块,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工具,可以切、锤、敲、钉、钻、抛…除了柜子里展示用的船模,地上还放着几艘。吴师傅说那是外面的博物馆、私人收藏的船模因为有损害,送到他这里来修复的,现在很少有人会做这种精细的活了。





前往旧船厂的路上赶上了渔船回港,满载而归的钢制船停靠在岸边,浓重的汽油味和海鲜的腥味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穿过这片“重灾区”,会看见一扇“小门”,门后被隔绝的就是废弃的旧船厂。


一艘艘木质船静静地卧躺在这片小湾中,有如被抛弃的垂暮老人。它们其中有的一半的船身都陷进水里,有的船舱上装满了水,大多外壳剥落,露出里面排列齐整的“肋骨”……门后的钢制船不断回港,伴随着阵阵汽笛声,我们用相机记录下这些被时代抛弃的木质海船,偶有海鸟飞过,停留在水中浮着的船只残骸上。


吴师傅静静地站在一旁,时不时指着一个方向跟我们说以前的故事。在他的描述中,眼前这湾破败的渔港曾是盛极一时的国营造船厂所在地,当时东山出产的海船大部分是从这里出去的,吴师傅就是从十多岁跟父亲在这边学习海船钉造的技术。





盛极一时的海船钉造技艺如今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吴师傅对此也十分忧心。曾经教过3、4个徒弟,但都在1、2年后选择放弃了。一方面是“学技”困难,一方面是船模市场不好,经济效益不高,与付出不对等。


吴师傅现在的目标就是把自己所有知道的海船船型用船模的方式复刻下来,同时也希望能有对海船有兴趣的年轻人可以加入进来,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能用船模来延续这项被时代淘汰的技艺是种幸运,未来它的生存之道还有待摸索。“海船钉造”不应该只是一种消失着的技艺,更应该是一项存在人们心中的专属于东山的记忆



五十种技艺,五十个人物,五十段故事,我们想要把在手艺人身上感受到的温暖、感动,不加修饰地呈现给大家。我们想要呈现的,是传统在当下的原生态的思索和探索。

民艺,是对生活的期待。

民艺,是对时间的纪录。

民艺,涵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气度,是我们未来的创造之源。







上一篇: 天津:疫情结束后剧场演出什么剧目观众投票说了算

下一篇: “演艺大世界云剧场”直播,“爆了”!戏曲在云端“出圈”,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