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浏览:698次
关公文化展上的展品。山西晚报记者寇宁摄
10月29日,由山西博物院与关公文化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天下云长——关公文化展”在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二层隆重举办。本次展览汇集了各地区各时期有关的关公文物和史料,力求还原历史本真,呈现艺术时空。
多件关公文物首次“远足”来聚会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汉末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关公成长于山西南部的解州。广袤悠远的河东大地,以深厚的人文底蕴,滋养培育了他忠义仁勇的品格和护国佑民的担当,并最终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成为一代豪杰。作为关公故里,本次展览立足山西文物资源,同时汇集了兄弟省市文博单位收藏的文物精品130余件组,从更宏观的文化视野,展示关公文化及其当代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运城的很多文物珍品,都是首次走出当地的“关帝庙”,大规模“远足”完成此次聚会,有些藏品甚至是首次亮相。
在本次展览中,你可以看到多样的关公,其塑像类型也比较多,有以坐姿形象示人的,还有手握书卷英姿飒爽的,最多的就是手持青龙偃月刀勇猛绝伦的,但你肯定没见过,关公卧像。在展厅一角,就有一尊关公卧像,展现的是关公休息时的样子,没有战袍也没有铠甲,只是身穿便装,侧卧在床榻之上,神情也略微放松,但眉宇之间依旧英气十足。据山西省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卫龙介绍,这尊元代关公铜卧像实属罕见,藏于运城解州关帝祖庙,是国家一级文物。
此外,明朝万历年间的关娘娘持笏板铜坐像也是首次公开亮相,这也是当今独一无二的关娘娘坐像。据传,关羽远走他乡之后,关夫人在中条山采药为生,被后人尊称为“药娘娘”。
从人到神,展览串起“关公”生平
关公,忠义仁勇,至诚至刚,时人敬佩,历代尊崇。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关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彰显其“忠义仁勇”的道德精神和“护国佑民”的责任担当;其“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的神化背景,穿越时空,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信仰。本次展览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物见史,串联起关公戎马一生的平凡生活,也讲述“关公精神”融入华夏血脉的发展脉络。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有着时间上的延续关系,也有着叙事上的逻辑关系。在展览的各个部分之间,适当地加入有关关公文化的造像、雕塑、书画、戏曲文物,以及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的场景文物,尽可能全面反映关公文化。展览第一部分名为“灵钟鹺海,三分砥柱”,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作为“人”的关公形象。众所周知,关公在汉末三国时期,辅佐刘备匡扶汉室,驰骋疆场,征战天下,最终成为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的一代豪杰。在这个板块中,就介绍了大时代背景之下,关公的生平,从他的故乡说起,到他的军旅生涯,再到三国时代下的各位经典的风云人物,以丰富的人物关系,带公众梦回三国。
在此板块中,我们能看到不少三国时代下的“名人”,比如明彩绘木雕王甫立像、明万历二十八年铁铸彩绘周仓立像,一位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曾提醒关羽防备吕蒙的袭击,待关羽被擒杀之后,更是以身殉义;周仓,常以关羽护卫形象出现,在各地的关帝庙中,关羽神像的两侧也经常供奉周仓、关平(关羽之子)的神像,此次展览中也能看到这些名人的木雕造像,丰富呈现了那个时期的英雄故事。
第二部分,“允文允武,乃圣乃神”,主要是讲关公如何从宋到明清时期变为了“神”“圣”,从精神层面全方位地阐释关公忠义仁勇的优秀品格,让公众明白,何为关公信仰、关公精神,而在这种精神背后,又折射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从三国到宋,再至明清,关公早已成为庙堂之上道德神勇的化身,江湖之远,人们则认为关公能“拯民生,捍灾患,灵爽如一日”,所以在这组展示中,大家可以看到庙堂之上的关公形象:释家伽蓝、道家天尊、儒家武圣,关公形象也因此千面起来,可以说该环节充分展现了策展方的诚意。
第三部分,名为“万世人极,四海共仰”。关公是山西的骄傲,深受关公信仰影响的晋商,把诚信、忠义当做他们最高的人生准则。随着晋商财力与权力扩张的脚步,关公信仰向全国不断地传播,犹如一场无声的风暴迅速席卷神州大地,更随着清末民初华人不断移居海外而流传到世界各地。到如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关公崇拜,关公也成为联系全球华人情怀的纽带。在该环节的展示中,分别以“以义取利”“关公崇拜”“关公崇拜习俗”“艺术作品中的关公”为重点,从历史引入现实,突出人文情怀,更是将“关公信仰”做出了系统的总结。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范文谦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忠、义是关羽立身之本,仁则是忠、义行为赖以生成的价值根基,勇则是关公以仁为基础,关公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核心内容。我们举办这样的展览,就是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塑造山西形象,讲好山西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寻文化根源。”
上一篇: 上博陶瓷展讲述中欧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