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新闻 > 让“灶头文化”点燃回味传统的浓情时刻

让“灶头文化”点燃回味传统的浓情时刻

来源:红网     浏览:629次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上楼”,昔日家家户户都有的土灶越来越少,但在上海金山,关于农家土灶的点点滴滴却在中学生课堂上被“还原”和“复活”。目前已将灶头文化编入“艺术育人金山模式”区域课程中,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课程更加了解家乡民俗,也能让当地的灶头文化得到更多关注和更好传承。(9月8日 《解放日报》)

数年前,一部电影《百鸟朝凤》上映,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唏嘘与反思。古有诗云:“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声喧,催要开门早。”“打灶头”与“吹唢呐”一般,都属于富含浓烈乡土气息的中华文化范畴。失去对灶头的记忆,不仅仅是失去了一类烹调方式,重要的是失去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习俗与理念。

这代青少年自小就成长于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习惯于手机外卖、烧烤火锅、烤箱和微波炉,对炉灶的记忆恐怕会愈显淡薄。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体验“灶头文化”的艰辛,品尝热灶饭食的“锅气”,在传承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忆苦思甜,同时刺激“味蕾”,势必能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与父母长辈的童年生活引动共鸣。

传统的“打灶头”可以不是堆土堆、砌砖头那么简单,这一传统技艺注重选址、设计,有时候还得绘图装饰,体现出朴素的科技思维与艺术修养,蕴含十足的工匠精神。学习“打灶头”自然也不是为了单纯地锻炼中学生的烹饪技艺,而是要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为健康成长提供持久动力。

改善生活条件,并不意味着需要完全抛弃过去的生活习惯。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越是不能遗忘停留在上一辈生活中的传统。将灶头文化纳入中学生育人教育范围内,让这辈青少年扛起继承传统文化的大旗,十分必要。

传统文化不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着眼于未来成长所需,宏观上看“打灶头”“吹唢呐”与“琴棋书画”其实是等价的。不要让我们青少年的课外学习生活被“夏令营”“小提琴”“弹钢琴”等舶来品完全占领。适度推开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学习,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高雅与精深。

当下,“双减”政策落地,除了“灶头文化”,我们还可以将陶艺、漆器、装裱等一些传统文化技艺纳入课余学习范畴。让青少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好好休息,好好成长。

上一篇: 让中秋月饼多点文化韵味也挺好

下一篇: 新民艺评|文化,让城市更新更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