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教育培训 > 继“双减”之后,英语地位也将沦丧,知识教育核心转为文化教育

继“双减”之后,英语地位也将沦丧,知识教育核心转为文化教育

来源:我是老碗哥     浏览:1043次

继“双减”之后,英语地位也将沦丧,知识教育核心转为文化教育


有孩子读书的家庭,这阵子被国家双减这个政策整得有点懵了。这里面有的家长的叫好,有的家长是叫苦,各有各的原委理由。这还不算狠的,接下来的这一招,更是让很多家长彻底有点蒙圈,那就是,英语的主科地位将要取消了。这方面首先进行尝试的就是上海,上海市规定,取消英语小学阶段的主科地位,期末考试中不得再有英语身影。小学五年级之前,不再有英语考试了,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主科了。一到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四到八年级不得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考试。

这个规定对许多家长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了。从小就给孩子报的英语班,难道要撂荒了?可在老胡看来,这个事情早就在预料之中,翻开内容记录,早在去年6月份时候,老胡就针对英语是否有必要再作为主科地位,进行中考高考的话题,也提到了自己的看法,支持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现在看来,这个趋势确实是有眉目了。

为什么要力主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呢?最主要最简单的一个理由就是,我们大多数人花费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几乎用不到。有人说万一到了用的时候呢,有备无患嘛,再说艺多不压身。

这些话都没有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为了万一,就要耗费万分之9999,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还是辩证地说一下比价好。如果你认为万一要用呢,那你完全可以去准备这个备胎,不作为主科地位,不代表不让你学了。不作为主科地位,只是从全体教学全体学生全体国力财力精力上说,没有必要了。但是作为个人,两字,自由安排。

那么次要的一个理由是,现代化智能设备的推出,让英语这个工具性的语言,已经不再成为沟通的障碍。比如拿最近的东京奥运会来说,我们需要与外国人交流,使用到英语时候,基本上都是用同步翻译软件工具,而且准确率据说达到98%。这些智能设备,同样可以取代人工式的学习和记忆。最要命的是,你没有在那个语言环境中,所学到的所谓交流用的语言,实际上也存在很多的交流障碍。

这方面老胡也有一点儿工作经历可以证明,比如说,当年学的英语,在考试时候还行,都是优,也过了四级。四级是什么?就是基本交流不是问题了。可是实际呢?到了印度工作,那边人说双语,就是英语和印度语,我们用英语交流,人家是从小就学的英语,关键是有英语使用的环境。我们是汉语国家,只有跟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候才会用到,但有几个人会和外国人一起工作呢?况且还是每天要说的话。印度人说英语,是有那个环境,可是当我和印度人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同样面临交流障碍,问题是印度人听不懂我的英语,我也听不懂他们的英语。语言是会变的,说话的用词习惯也会变化的。比如现在说的,躺平,要给力,才是这几年才用到的词语,我们都懂,你说给外国人,外国人是花费了十几年时间在他们国内教科书上的汉语用法,他们听得懂什么是躺平?给力是什么意思吗?我只是举例,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新词,把旧词替代了。

反过来一样,人家外国人也会语言进化,你还在国内教科书上学习什么是动名词,什么是介词?当你中规中矩地说出来的话,对方真的不一定会听懂,可是当对方说他们时下的口头语言时候,你一定是一点儿都听不懂。

还有就是日语,老胡当年的日语在考试方面,在单独表达时候,是很厉害的。可是一到日本,到了工作环境,日本人对我的日语懵了,我对日本人的日语也搞坏了。交流起来,完全不是那回事。于是忘掉书本上的用法,写法,重新学习口头上的用法。

另外呢,老胡要说的是,英语主科地位目前只是有了动摇的迹象,还没有完全形成取消的事实,但取消只是时间问题。现在就这种情况说说学校教育的未来方向在哪里?

其中一个就是分数,分数就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证明。甚至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时的证明,而不是恒久的证明。这两年也出现了很强烈的反对分数唯一论的声音,双减政策的落地,就是这些声音的集中体现。加上其他一些声音的存在,那么接下来一个趋势是什么?就是知识教育核心转向文化教育为核心。这里千万不要极端了啊,并不是说以后不学知识了,而是要纠正过去那种只认分数不认人的人材评价体系。刚才说了,分数背后就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数不唯一了,也就是知识不唯一了。方向是什么?是文化。目标是有知识有文化。但现实是学子们,年轻人们,只有知识没有文化。一个本科生,论知识他比一个农民多多了。可是他有文化吗?在农民眼里,很多大学生就是文盲,有知识没文化,才是真正的可怕。

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可以举一反三,以此类推地去想象。

一个大学毕业生,数学很特长,他说,当天上掉下绿豆大的一颗水时候,这颗水砸到人头上的时候,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力?人,到底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冲击力,会不会被砸死?为了证明这个结论,他在纸上列出了一大堆数学方程式,进行演算。什么加速度,质量,高度,时间,各种公式,算得很投入很认真。这个时候一个农民从身旁路过,问他在干什么?他就说了这个事情,然后接着演算。这个农民一边摇头一边笑着,就要离开了。大学生不解,问你为什么又摇头又是笑呢?这个农民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就走了。这句话就是,你难道没有淋过雨吗?此刻,大学生愕然,僵到了那里。这个例子可能有些人听到过,是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笑话。

我们说知识上,农民不懂那么多,但是文化上,大学生却是不及格的。

联系到我们现在讲的文化自信,一定得清楚,文化与知识是有区别的。比如学钢琴的孩子很多吧,整天练弹钢琴,但如果家附近举办一个钢琴文化交流论坛,他绝对不会去。为什么呢?很多人就是因为钢琴弹好了,考试能加分,进某某名校能有资格,他的动机在这里。学画画的,整天学画画技法,却对美术鉴赏这种文化性的内容,毫无兴趣,为什么?那些又不加分。再到学科上,比如历史,整天把精力放在考试考哪些?什么事件,什么时间,什么人物?什么意义?什么四大作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的四大条,八大句。考试之外的东西,一概不感兴趣。就连考试之内的东西,也只是机械式地刻在记忆里,根本就不去心领神会那些历史事件的灵魂,也就无法真正起到以史为鉴,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的警示作用和继承作用。语文也是同理,只对考试重点感兴趣,对诗词歌赋,对文法鉴赏,对作者的情怀,一概不理不管。所以我说,别看一个个手拿高学历,实则多是满脑子的死知识,一点儿文化都没有的新文盲。

这是一方面,另一个就是英语的主科地位逐渐被取消。这些动向都在表明,接下来的学校教育方向,将会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腾挪出来,让给文化学习上。而文化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熏陶过程,它可以慢,再慢,不可以快。文化是快不来的,文化也不是在书本上去学习的。书本上的知识可以作为文化的引子,由知识出发,要转换成文化,就必须要有从书本内到书本外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学生必须要有闲时间,还得有闲心,才能再把那些知识引用到实际生活中,联系到应用场景中。只有有那个闲心,才能思考知识背后蕴含的文化气息,才能真正抵达心灵深处,做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有文化内涵的人,才会文化自信。

所以,学习知识这事,要回归到本质上,就是对文化的融化,这个拼的就不是爹有钱,而是拼的是人的灵性。

一个人的灵性,是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力,思考力,和洞察力。教育正在走向回归,我们都将拭目以待。

上一篇: “双减”之下 教育还要迎接哪些挑战

下一篇: 节庆文化教育“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