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新闻 > 文化精品,要能根植年轻“圈层”

文化精品,要能根植年轻“圈层”

来源:浙江日报     浏览:723次

今年初,笔者陪父母去看了场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团)的《梁祝》。当晚剧院里坐得满满当当,本以为应该老年人居多,没想到年轻观众反而占了六七成。找几位聊了一下,这些年轻人有资深票友,有外地游客,也有本地大学生。一场传统戏剧何以吸引如此多的“文艺青年”?我想,不仅仅因为这出经典剧目雅俗共赏,更做到了“老”“少”皆宜。打造文化精品,其实也应该多了解了解“文青”们的口味、多关注关注“后浪”们的力量。

年轻人不爱看主旋律作品、“感冒”传统文化,事实是这样的吗?不然。今年5月,就在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的新闻全网刷屏时,一首题为《天问》的歌曲MV飙红全网,还站上了B站热搜第一名;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在年轻人中火爆出圈;扶贫剧《山海情》、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让不少年轻网友“边追剧边学党史”,纷纷表示“这才是青年该有的姿态”。

浙产文化精品力作理应成为浙江文化高地最鲜明、最令人信服的标识。浙产的《鸡毛飞上天》、《大浪淘沙》、“温州一家人”系列等精品影视剧,歌剧《红船》《呦呦鹿鸣》,原创主题歌曲《本色》《遇见未来》等作品也收获不少年轻粉丝。关键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文化作品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需要打入年轻受众的圈层。文化工作者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文艺精品更是用匠心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之一。而青年一代是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所以,文艺创作尤其需要考虑青年受众,通过文化传承,把我们的根脉、审美、价值观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正如著名作家、省文联副主席麦家所说,“要打造精品,就要‘退’到个人灵魂的深处,秉持珍贵的品性,比如耐心、坚守、安静”。只有听到我们祖先的心跳声、脚步声,我们才可能写出有民族筋骨、有民族道德、有祖先体温的作品。

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靠的是与时俱进的审美表达,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厚重的内涵、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启迪。不论对何种年龄层的观众,好的故事和精良的制作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真正优秀的作品,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也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而是通过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平实亲切的话语方式,激发年轻观众的共情。比如《觉醒年代》剧组为了展示漫天黄沙的场景,特地从张家口拉来几十吨黄沙铺到地上;电视剧《白鹿原》为修改剧本就用了5年时间。正是有了这些文艺工作者不辞艰辛的精心创作,才有了一部部让年轻人追捧、打CALL的佳作。

文化作品要俘获年轻粉丝的心,还离不开符合年轻人社交特点的运营活动。比如新版越剧《梁祝》就有专门针对年轻粉丝的社群化运营活动,组织粉丝群互动探班,形成一种长期“黏性”。

上一篇: 新民艺评|文化,让城市更新更可见

下一篇: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牵手”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