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新闻 > 开发红色文化已成推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开发红色文化已成推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692次

开发红色文化已成推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阮啸仙纪念大桥将搭建起东源县义合镇东江两岸的便捷通道。 东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开发红色文化已成推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惠东县高潭镇村民用“红军井”井水来洗衣洗菜。南都记者刘嘉琳 摄

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的“奋斗百年路·老区焕新颜——走进广东革命老区”主题采访活动于7月12日至17日进行。南都记者跟随采访团一同走进韶关、河源、惠州、汕尾、汕头、梅州等地市革命老区,探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感受老区苏区今昔巨变和乡村振兴发展新貌。

自红色旅游席卷全国,作为一片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广东深入挖掘老区苏区红色资源。自2019年开始,全省组织开展了新一轮革命遗址大普查,摸清红色“家底”。通过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

原貌修复,让红色文化更加鲜艳

如何加强革命遗址遗存保护?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惠州惠东县高潭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高潭镇是中国海陆丰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诞生地之一,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迹、革命旧址,素有“东江红都”之称。多年来,惠州市、惠东县两级党委组织党史、文物部门对高潭中洞革命历史进行深挖,对高潭中洞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对丰富红色革命内容进行展陈。

在不破坏旧址构造、景观的前提下,根据革命旧址的空间格局及构造,合理规划展线。对具备陈列条件的百庆楼、湖山书舍等革命旧址及周边外观环境进行陈列设计,突出中洞这片红色土地的革命气息,营造红色氛围,突显“东江红都”的革命精神。

其中百庆楼原为戴姓民居,始建于清末,是中洞革命纪念地主要建筑之一。建筑面积578平方米,为上三下三两头横屋四角仲柜走马连棚砖瓦桁桷结构,属东江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2002年冬,为弘扬革命精神,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拨出资金,在原地基按原貌修复了这座革命旧址。

在百庆楼旁边还有一口“红军井”,这口井结构独特,分上下两井:上井为半月形专供饮用水之用;下井为四方形,井深一米,专为洗漱、洗菜之用。据悉,这口井是1927年红军战士所挖下,目前保存完好,附近的村民仍在用井水来洗衣洗菜。红色文化就像这源源不断的活水,成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当地居民的力量之源。

在高潭镇还藏着两条别具一格的街道——“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这两条街道是迄今为止,在中国革命史上唯一发现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名字命名的街道,也是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革命先辈们在中共党史上留下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

据悉,马克思街、列宁街在清代中期已形成集市规模,惠东县政府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和保护。高潭镇副镇长林海平介绍,2017年5月,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打造,对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进行了“穿衣戴帽”的整体改造。“街道两边的墙体都用的是青砖,窗户用的是木窗。”

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

串珠成链,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河源市东源县有一个客家小镇,在这里江水若龙蜿蜒浩荡,群山似虎静默温柔,竹影婆娑中,呈现出江南水乡的宁静秀美。义合镇也是一片沸腾的红色土地,阮啸仙故里、东江纵队大人岭、白马村战役战斗遗址都位于义合镇境内,红色资源丰富。

东江流域最美的一段——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也位于义合镇境内。东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越,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动植物丰富,奇花异草散布湖湾、沙洲、岛屿,构成了生物资源宝库和旅游资源基调。幽长的古道、百年老榕树、神奇的围屋,义合镇的古色资源文化也十分丰富。苏家围、千年古榕、乾隆古道、明代古窑等都在义合镇内。

近年来,义合镇根据“义合东江 文化生态廊”的空间布局和旅游布局,以沿东江水系和绿道建设为轴,串联一江两岸碎片化的各类要素资源。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区、东江客家民俗区、临江农旅体验区、双湾养生度假区等四区旅游布局,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以革命先烈阮啸仙命名的阮啸仙纪念大桥开通在即,将搭建起东源县义合镇东江两岸的便捷通道。广东省审计厅派驻义合镇下屯村第一书记顾小岳介绍,“以前的下屯村道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主要靠东江的几条小船摆渡。”大桥建成通车后,不仅惠及当地3万多名群众,也将更加方便珠三角及周边游客前来参观,对东源县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梅州市兴宁市水口镇:

产业振兴,红色旅游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以红色资源引领沿途特色产业的发展,既能带动当地居民多渠道增收致富,更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住。梅州市兴宁市水口镇就以革命烈士刘光夏的家乡——光夏村为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的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家乐等多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水口镇红色资源丰富,是兴宁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全镇共38个村,其中21个村就是革命老区村。光夏村位于水口镇南部,是革命烈士刘光夏的家乡。刘光夏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革命武装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1930年2月任东江红军第五十团团长,同年3月25日奉命攻打江西寻邬澄江圩时,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近年来,水口镇坚持保护修缮与开发并举,升级改造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军小学,建设了中央苏区(兴宁)陈列馆、红色宣誓广场、拓展训练中心,持续完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好“红色”旅游牌。2021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共接待230多批次、13000多人次参观学习。

位于光夏村周边的河口村,村口的观赏池塘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两年河口村通过产业振兴焕发出新的活力。河口村先后流转撂荒土地800多亩,引进7家农业产业。其中5家为种植产业,发展丝苗米、西瓜、哈密瓜、无花果、红薯、大棚蔬菜等农产品种植。“我们每一个产业都是将近100亩的规模,投资都不低于100万元。”河口村村支部书记杨新龙说。

杨新龙表示:“村民从事农业产业种植每天都有120元的收入,土地租金每年一亩是400元的收入。我们的村集体收入也增加到一年15万元。”此外,河口村结合当地水产养殖等产品,打造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

水口镇党委书记黄志勇介绍,接下来,水口镇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以光夏村“红色村”为依托,辐射带动形成“一廊四景多产业”。“一廊”即指围绕宋声河沿线的公路、绿道和水景观打造廊道,“四景”即前锋村红色文旅体验基地、光夏村红色教育基地、宋声农业生态旅游以及狮子岩风景区。

“多产业”是指串珠成链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和精品民宿游,建设一批休闲型、生态型的生态旅游综合体,带动蜂蜜、油茶、绿茶、柚果、南药等农副产品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上一篇: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酵母”

下一篇: 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