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新闻 > “文化+科技”融合跨界,中国非遗回归时尚舞台

“文化+科技”融合跨界,中国非遗回归时尚舞台

来源:华舆     浏览:956次

“文化+科技”融合跨界,中国非遗回归时尚舞台

2021年6月12日,市民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东方广场的“故宫以东·城市盲盒“内欣赏“故宫以东游园图”。该画卷是一幅15米长的大型交互数字长卷,这一盲盒将老北京日常生活进行了数字化再现。在这里,观众能看到跳房子、冰嬉、提笼架鸟、滚铁环、投壶等生活化场景。(图片来自华舆)

华舆讯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十年前,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非遗,但如今,非遗保护已经慢慢走进千家万户融进了百姓生活。”北京博物馆学会展览推介交流专委会副主任、非遗策展人李媛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她看来,随着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非遗都必然在过去曾引领过潮流和时尚。虽然,现在有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或因产能低或因审美过时,正逐渐失去生命力,但当“文化+科技”实现融合跨界,多种多样的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为非遗插上了新的翅膀,非遗再次回归时尚舞台。

做好非遗翻译官 让非遗走进生活

“有时候我更像是个翻译官。把非遗传承人、非遗品牌进行转译、链接和再创,把非遗中包含的知识、理念、审美翻译给民众和消费者。更好地把非遗的当代价值,由历史穿越时空,面向未来。我想做的就是传播非遗的美。”李媛媛谈到。

在她看来,非遗真正实现走进生活,不仅仅是完成外观形式上的简单改变,而是需要通过审美再造、功能重构、设计赋能、品牌跨界、IP缔造等一系列完整的链条来实现。

她认为,在农耕文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非遗一直演变到今天,其功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其审美取向也各有不同,所以实现非遗活化,设计恰恰是一个比较重要连结纽带。

“以审美再造、功能重构、设计转化、品牌跨界为方法,与其他行业的优势资源、品牌理念、设计构想相融合,是打造非遗及其文创全新未来的有效途径。”李媛媛强调。

她表示,尤其是带有国际视野的设计理念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不仅可以使非遗技艺提炼升华产生新的活力,更能促进国际间艺术文化的交融。

“日本设计大师喜多俊之先生将目光聚焦中国汝瓷,设计出“无问西东”的汝瓷咖啡杯。不论是中式生活方式,还是西式生活方式,都能享受非遗之美,从以茶汤养开片到以咖啡养开片,不同文化背景对话之下,非遗带来的体验是共同的。”她说。

沉浸体验 让非遗更美好

“文化+科技”融合跨界,中国非遗回归时尚舞台

2021年6月12日,一名小女孩正在迎风舞动自己制作的风车。(图片来自华舆)

李媛媛认为,当代非遗时尚回归的路径很多。除通过系列完整的链条包装打造非遗之外,沉浸体验式非遗也是使非遗与大众生活距离越来越近的有效手段。

“无论是传统节庆的文化寓意还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工艺之美,唯有体验,才能让文化抵达人心。”她说。

而且,她认为,当下是需要呼唤场景革命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结合当下商业的文化精神,未来贩卖的一定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情感、体验、场景性营销。在场景中消费,在消费中保护,在保护中设计转化,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今年“五一”期间,在北京王府井,她带领团队将国潮、潮玩盲盒、复古、沉浸戏剧等年轻人喜欢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北京东城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故宫以东·城市盲盒”。

按照老北京市井文化、胡同、美食、戏曲、红色文化等元素,将空间划分成几个戏剧化场景,采用剧情代入、趣味寻宝、沉浸式戏剧的互动形式,以寻找在东城玩耍走失的“兔爷”为主要线索,在多位真人NPC(角色扮演)的引导互动下,游客可以完成一次沉浸式戏剧体验。

因与年轻人生活方式、兴奋点保持连接,吸引了不少人参观体验。“在全北京景区中,王府井以163.9万人次、排名第一的游客接待量成为‘五一’假期的‘流量担当’。”李媛媛说。

科技引领 让非遗更时尚

“文化+科技”融合跨界,中国非遗回归时尚舞台

2021年6月12日,观众在现场“穿越”至非遗学堂。(图片来自华舆)

传统非遗馆中能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且偏重于静态、单向。李媛媛认为,这就需要“文化+科技”的方式来扩展非遗馆信息内容的广度、深度、厚度。

不仅如此,她认为科技的运用还可以解决诸多难题。比如,民间文学、民俗、传统舞蹈、曲艺等非遗项目如何在非遗馆中展示一直是业界难题,但随着科技应用这些都变得迎刃而解。

“互动信息屏+智能云科技,让信息的海量存储成为可能。民众对于非遗更多内容的关注,不再局限于上墙的有限文字、图片、视频内容,而是可以通过电子化设备,了解非遗的方方面面。”她介绍。

“在浙江宁波海曙区非遗馆的“非遗数字长卷”中,不用一个耳机,定向音箱音频系统具有精准的声音范围,保证民众在欣赏单个项目时,听声音且互补干扰;在“幻戏空间”,不用一个VR眼睛,全息纱幕+U型幕墙系统+镜面的组合,就可让民众身临其境享受“裸眼3D”的神奇。”李媛媛展开到。

“文化+科技”融合跨界,中国非遗回归时尚舞台

2021年6月12日,工作人员向捕舆者演示通过扫描仪将自己制作的沙燕风筝数字虚拟化。(图片来自华舆)

她还指出,绿幕抠像技术如今在非遗馆中运用已屡见不鲜。“一个绿幕抠像,就成功拉近了民众与非遗馆之间的距离。体验者只要选择喜欢的场景,在绿幕前拍照,后台实时抠像,即可现场手机扫码下载并转发朋友圈。”

在李媛媛看来,时尚不仅是一种设计,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拥抱当下的时代理念。如今的非遗馆不但实现了美起来,同时充满交互、体验、科技趣味,非常巧妙的利用美学和科技让非遗走进了民众生活。

上一篇: 文旅融合受各方注视,文化旅游如何推陈出新?

下一篇: “播思想火种 铸文化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出版专题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