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新闻 > 传承文化根脉 守望精神家园

传承文化根脉 守望精神家园

来源:泰安日报     浏览:785次

《尚书·禹贡》载“大野即潴,东原厎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东平境内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交汇,大汶口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渔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被誉为“三山三水四分田”的鱼米之乡、美食之乡。自古的膏腴之地孕育了东平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灿烂文明给东平后人留下丰硕的珍贵文化遗产。

传承文化根脉 守望精神家园

他叫吴绪刚,退休前曾任东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馆员。在他近四十年的文保生涯中,他多次带队进行东平全县文物大普查,新发现文物点332处;抢救、征集流散文物上千件,其中多件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他被授予“山东省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文物保卫先进工作者”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一段婚姻要是没有了爱,那预示着就要散伙。你做文物工作如果不爱文物,那就是在应付工作”。吴绪刚说,当你真正地热爱文物,把文物当成你的亲人了,你才能亲近文物,才能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获得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催促你学习,催促你工作,催促你保护,催促你展示我们灿烂的文明。所有这些离不开“热爱”,这才是根。

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说:“有了他们的守望,我们的文化遗产还仍然神采奕奕,成为大家都能享受的一片文化的绿洲,一个精神的家园。”

在东平,以吴绪刚为代表的祖孙三代文保人,以他们“笃志工作,敬业爱岗”的热忱,为我们守护着这一方宝贵的精神家园。

代代文保人 传承好家风

现藏于泰安岱庙碑廊的《张迁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直至当代仍有着独特的地位。年近古稀的吴绪刚来到《张迁碑》拓片面前,面向众人对碑文倒背如流,矍铄炯炯的目光中泛起了他对《张迁碑》这段往事的回忆。

吴绪刚的父亲吴澄航,是东平老一辈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也是一位书法家,一生“学张迁,写张迁”,对《张迁碑》充满着真挚的感情。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避免《张迁碑》在运动中再次遭到损坏,吴澄航在东平县州城一批老文化工作者的支持下,借着月色避人耳目,将此碑从文庙转运至县委礼堂,并连夜搭建了一个草棚隐藏起来。1965年的一天晚上,东平县相关负责人悄悄到家中找到吴澄航,严肃地说,“澄航同志,我看现在的形势越来越紧张了,我已经征求了上级的意见,要将《张迁碑》转运至泰安岱庙里保管。” 听闻此消息,此时的吴澄航是持反对意见的,一时还想不通。因为《张迁碑》出土在东平旧县,是东平的国宝,是东平自汉代以来文明传承的见证。

随后没过几天,县委正式向吴澄航所在的文保所下达通知,决定将《张迁碑》转移至泰安岱庙保护。《张迁碑》转运那天,在即将起吊的那一刻,凛冽的寒风中吴澄航脱下身上的大衣,铺垫在车上,并将从家里拿来的棉被塞在石碑的四边,生怕在运输中发生磕碰造成损坏。目送着搭载《张迁碑》的车子渐行渐远,吴澄航就像送别自己远行的亲人一样,恋恋不舍。

多年后,当吴澄航对吴绪刚聊起这段往事的时候,遗憾中带着几多欣慰。让吴澄航感到遗憾的是,《张迁碑》从此离开了东平,在东平文保人手中缺失了一块心念的国宝;欣慰的是,《张迁碑》有幸在动荡的年代中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国人拯救了一份灿烂的文化遗产。

传承文化根脉 守望精神家园

在吴澄航的言传身教之下,1978年吴绪刚也加入东平县文物保护的工作中来。“本、杯、笔”是吴绪刚的三件宝,也是吴澄航对子女家风的传承。“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从1978年6月10日至今,吴绪刚每天都记录日记。泛黄的日记本,斑驳的字迹,记录着吴绪刚骑着父亲的自行车,开展文物普查登记工作的点点滴滴。他骑着自行车,揣着“本、杯、笔”,带领普查小组的同志们跑了两年多,行程两万多华里,踏遍了东平县全部乡村,将原来的47处文物点发掘到300多处,一大批石窟、庙宇、壁画在普查中得到保护。在这些日记中,记录着东平县从1978年至今的文物普查、文物收购明细、古建筑修复进度、文保点的现场情况等等,犹如一部“东平县文物保护史”,现在翻看,四十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宛若眼前。

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方知兴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守望精神家园。

在东平县博物馆的石刻陈列室,陈列着一件汉代“铭文石柱”画像石。石柱一面上部刻有“居摄二年”纪年铭文,下部印刻一站立人物。该石柱于1997年7月出土于东平县东平街道办事处金牛农场,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也是一件让吴绪刚文保生涯中值得骄傲与欣慰的国宝级文物。

汉代是东平历史上比较辉煌的阶段。汉代的东平被称为东平国,是汉朝的诸侯王封国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关于东平汉代历史的描述多见于历史典籍当中,作为见证这段历史的文物,当时在东平县出土还相对较少。对汉代文物的普查、搜索与挖掘,成为那个年代吴绪刚所在文保单位的工作重心之一。

1997年7月,位于东平县西部的金牛农场正在开发建设。随着施工队向地下的不断掘进,一座墓葬出现在世人眼前。吴绪刚听说城西发现墓葬了,而且据报告人说“石头上有画”,他第一时间飞奔赶到现场,现场经鉴定为汉代墓葬。正当吴绪刚站在墓边指挥抢救保护壁画的时候,东边不远处一台挖掘机正在破碎石条。吴绪刚下意识地瞥了一眼,专业的直觉告诉他,这是文物!吴绪刚跑至挖掘机旁,挥动双臂让挖掘机停止作业。挖掘机师傅不解地吼了一声,“你干什么?”随后还想继续施工。来不及道清原委,吴绪刚赶紧掏出一盒“大鸡烟”,上车塞进了挖掘机师傅的手中,让挖掘机停止作业,并与同事从挖掘机铲斗下拖出了石条。

传承文化根脉 守望精神家园

吴绪刚用脚抿了抿石条上裹包着的湿漉漉的黏土,铭文、画像豁然而现,这下吴绪刚心里有底了,赶紧将石条运回文物所锁在仓库里等待专家的鉴定,这才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后经省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该石条为汉代“居摄二年”纪年铭文画像石,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一盒大鸡烟,换回个国家一级文物”,吴绪刚保护文物的故事一时间在文物界传为美谈。 “没有汉代的文物,很难佐证那个阶段的辉煌,文物就是历史的物证。”吴绪刚说。汉代“铭文石柱”的发现,为东平县汉代辉煌的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从此掀开了九十年代东平县抢救、保护、发掘汉代文物的序幕。

子承父业,薪火相传。如今,吴绪刚的儿子吴振东,接过父亲的衣钵,坚守在东平县文物保护的岗位上。得益于祖父家风的传承,父亲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吴振东从业以来圆满完成了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确保了东平野外和馆藏文物的安全,带领团队将东平的文物工作走在了山东省前列。吴振东多次被评为“泰安市文物保护先进个人”。他担任副主编编纂的《东平汉代壁画》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成果一等奖”,出色地完成了《泰山大典》东平卷和《东平区域文化通览》两卷的编撰工作。

如今经过东平县数代文保人的保护、发掘与传承,东平县现有文物古迹500余处,被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名录的达8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京杭大运河东平段)、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4处、省级13处、市级25处。东平县博物馆是泰安市全市县域唯一的国家级馆,馆藏文物10万余件,总量位居山东省县级第二位。

“文化工作者一旦进入文博这个门,一辈子是‘文物人’。能够在这个光荣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把前人的工作往前推进,使文博工作不断发扬光大,这就是传承,这就是责任,这也是我感觉到最骄傲和自豪的地方。”吴绪刚说。吴澄航、吴绪刚、吴振东,祖孙三代文保人,用时间的宽度、历史的浓度、文化的厚度,共同铸就了东平文物保护事业精神的亮度。

上一篇: 外交天团集体“举高高”!《端午奇妙游》真的火出天际了

下一篇: 绘就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