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交流 > 敦煌的荣耀:反弹琵琶的新社交属性

敦煌的荣耀:反弹琵琶的新社交属性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1357次

  “去创造新的事物吧,不论这世界已教会我们多少老规矩!”在最近上线的“云游敦煌”中,记者用反弹琵琶伎乐天、藻井、祥云等敦煌壁画元素在线DIY了一条敦煌丝巾后,得到了这样一句妙语。


  “云游敦煌”是3月最为火爆的一个新文创小程序,由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共同推出。它将敦煌石窟丰富的壁画内容搬到了线上,通过动画剧、全景洞窟、今日画语、敦煌诗巾等方式互动呈现,上线10天访问用户超过100万人,相当于2015年敦煌全年的游客接待量。


  古老的敦煌不仅是全球唯一横向汇聚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文化宝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可以纵向看到中华文明各个时代横截面的地方。将敦煌壁画数字化,自然有浩瀚的素材可选,但让千年的壁画“动”起来,绝对不是简单的技术干预。巨大的流量背后,是创新的连接方式对传统文化社交属性的一次全新唤醒。


  “这位游客你已走进敦煌故事里……”打开“云游敦煌”首页,《神鹿与告密者》《谁才是乐队C位》《太子出海寻珠记》《仁医救鱼》《五百强盗的罪与罚》等以莫高窟经典壁画为原型的“敦煌动画剧”,让千年壁画“活”了起来。这种“活”除了将故事中的角色和人物进行了动态化的制作外,更重要的是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当代化。


  开凿于中唐的莫高窟第112窟中,藏着一幅著名的《伎乐图》。画面上,乐舞六人被分成两组,左面三人演奏鼗鼓、横笛、拍板,右三人演奏箜篌、阮咸、琵琶,中间一舞伎则另辟蹊径将琵琶反手托举到身后演奏。这个舞姿造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反弹琵琶”,用来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


  飞上“云游敦煌”,“反弹琵琶”又有了一次“反弹琵琶”的操作。


  “本以为是古装纪录片,突然一句C位把我拉回现实”,一位网友观看完《谁是乐队C位》后写下了这样的观后感。取材于《伎乐图》的这部敦煌动画剧,时长不到3分钟,却通过壁画的乐手们为谁是“大唐乐队”的C位争论不休,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没有箜篌就少了空灵,没有横笛就缺了高音,没有阮咸便减了醇厚,琵琶弹奏更是乐队之魂……大唐乐队里谁也不能缺。


  古今连接,创新互动,不止于此。用户可以自行选择一位剧中人或者旁白,按下录音键,对着程序上给出的台词,逐字逐句完成配音,以类似于全民K歌的形式,参与到这部剧的二次创作中;还可以在“敦煌诗巾”选择“反弹琵琶”壁画主题,再搭配上你钟爱的底色和图案,打造一条专属于自己的敦煌丝巾,并通过微博、朋友圈等转发,引发裂变效应。


  “云游敦煌”在slogan(标签)的打造上下足了功夫。用户打开“今日锦囊”,在动画之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一字、一句、一图,无论是“且听笛声悠扬,何事致慌张”,还是“你不经意的身边人,都可能是你的善知识”,配上敦煌窟中相应的壁画,都给了忙碌的当代人穿越千年的智慧加持。


  两年前网剧《延禧攻略》的热播让意大利油画家的“莫兰迪色”在中国流行,实际上《延禧攻略》原本参考了中国国画绢本设色的特殊色调。在“云游敦煌”的“为壁画填色”板块,用户可以选择莫高窟296窟的少女飞天图、莫高窟431窟的两身乐伎等多幅壁画上色,让当代人慢下来感受朱砂、青金石、空青、钴蓝、雌黄等传统矿物颜料的历史之美,美美与共。


  近年来,数字变革一直是博物馆文创坚定不移的方向,但科技和文化的“叠加”如何产生“迭代”的效果,却一直是困扰业界的难题。此次引发刷屏效应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借助互联网社交裂变的新玩法,让古老的文物在当下语境继续生长,从而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文化出圈新路径。

上一篇: 一声老腔震山川

下一篇: “刷一刷”“抖一抖”“拍一拍” 短视频站上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