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982次
又到一年赏花时,作为中国民间一项重要习俗,踏春赏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与欢迎。我们今天仍可在为数众多的诗文和游春图中一窥当年古人赏花盛况,而历经千年,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未减,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还带火了乡村旅游,催生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在古代,赏花是一项受众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不用香车宝马、鸣锣开道,随便是谁,只要有一颗不误春光之心,便可呼朋引伴,亲近自然。唐代诗人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中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中上林苑代指长安城中的皇家园林。在唐代,每逢各处园林春花盛开,长安城街道上便人头攒动。花如云,人亦如云。南宋文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梨花正盛,苏州城中半数人都会出城寻春赏花。可见在古人生活中,逢春赏花是一项大众化的审美活动。
古代文人名士赏花,往往寄托了高雅的意趣。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当属兰亭雅集。春和景明,三五好友聚会,在会稽山下曲水流觞,王羲之因之创作出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明人袁宏道在《雨后游六桥记》中有一段游春文字:“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新春雨后,袁公同友人游西湖,褪去外衣,头枕落英,醉卧花下,并以飘落脸上的花瓣数为计,多者饮酒一杯,少者歌唱一曲。这种醉情自然的闲适与怡然,与西湖春景相得益彰,留给后人无限遐思。
赏花文化蔚然大观并延续千年,与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情结息息相关。在古人观念中,昼夜演替化生阴阳,阴阳变化推动万物规律地运动。《素问》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而冬藏春发,春天正是阴阳更替、万物重生的转折,因此被赋予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文化涵义。正如萧统《纂要》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今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们游春赏花的脚步,但人们赏花热情不减,通过“云赏花”一饱眼福。武汉大学赏花频道开通之后,短短一分钟之内便吸引了30万赏樱网友。重庆市政府开通的赏花频道,更是创下70万人同时在线的记录。5G高清直播等先进技术手段,让赏花有了新形式。
近年来,一系列有关花卉和植物的图书热销并广受好评,反映出人们对花的欣赏由审美层面正向科学认知延伸,植物背后的秘密吸引着爱花人的进一步探索。《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诗经植物图鉴》《花卉:一部图文史》等书籍,有的将古诗文与植物学知识结合,有的将节气与民俗活动融为一炉,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赏花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文/范天培)
上一篇: 纪录片《英雄之城》为何刷屏?
下一篇: 2020:文博热被撞了一下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