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364次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据四川省文物局消息,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主体工程已经封顶,项目进入收尾阶段,目前工程方正在抢抓室内装饰装修、展陈和室外总平施工,确保新馆7月28日顺利开馆。
近年来,全国多家博物馆开启新馆建设计划,博物馆分馆建设更是比比皆是。“随着博物馆收藏量的剧增,很多著名的博物馆都开了分馆,给更多的展品以面向大众的机会,更好地保护文物和进一步完善观览体验。”博物馆通识教育专家姜松说。
扩大展陈空间 守护文物安全
随着三星堆祭祀坑开启新一轮挖掘,青铜人头像、青铜权杖、太阳轮、立人大神兽、多层神坛、青铜鸡、青铜龙头、青铜尊、青铜罍……大量国宝级文物出土,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目前三星堆祭祀坑共发现了大约1.5万件文物,完整的有4000多件,然而因为旧馆面积较小,只能陈列1000余件。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曹煜东坦言:“新馆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上新文物,让更多国宝与大家见面。”
据了解,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展厅面积将达到5.44万平方米,是现有展馆面积的5倍。新馆建成投用将大大提高景区的游客承载量,展厅可容纳约5万人。
与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同样牵动亿万人心的是立项筹备近10年之久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去年12月30日,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于北京市海淀区崔家窑水库北侧正式破土动工,预计将于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全面建成。
姜松对于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开放很是期待。他表示,作为皇宫的紫禁城是院落式布局,紫禁城室内空间相对分散,并不符合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而且文物展示空间需要有适合文物保护的温度、湿度、照明、防虫、防氧化和安保等条件,如果对古建筑进行升级改造,就会对古代木结构建筑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北院区建设的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安全问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表示,北院区现代化的库房建好后,很多文物要存放到那里,届时展览的环境条件、文物修复用房以及一些特大型文物的修复环境都将得到极大改善。
“故宫馆藏文物量巨大,然而现在能展出的文物却十分有限。”都海江介绍,目前故宫博物院每年能展陈的文物不到1万件,北院区建成后,12个依托现代化科技的展厅将有大概3.5万平方米的面积,展览展出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提升。
展现城市文脉 助力文博旅游
“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已成为不少人假期旅行的选择,把一座城建成“博物馆之城”更是不少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位于西安市大雁塔西北侧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直是西安旅游著名的打卡地。然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天最大承载量只有9000人,严重限制了博物馆各项功能。
近日,陕西省文物局披露,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将于明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也将在此举办。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紧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是大型综合文旅项目大秦文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与秦汉馆一同落地的还有秦汉国际马术中心、大汉紫道、秦风汉韵等一批特色文旅融合项目。秦汉新城发展和经济运行部副部长康哲源说:“未来,我们将围绕秦汉文化展示利用,深度整合资源,打造‘穿越千年时空之旅’的秦汉文化旅游环线,让沉睡的文物遗迹焕发生机,让秦汉文明‘活’起来。”
以分馆建设展现城市完整文脉、促进文博旅游发展也是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努力的方向。自2019年以来,大同市陆续建成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大同红色记忆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3座新馆,形成了“1+9”总分馆模式。9座分馆涉及红色、人物、遗址、民俗、艺术等不同类型和主题的文博内容,用一件件展品串联起一座城市的故事,使大同的历史面貌、城市肌理更加清晰。
“分馆的内容包含了诸多在总馆当中未有的内容,进而拓展了展览内容、书写出更丰富的大同城市史。”在大同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勇看来,实施“总分馆”办法,是破解大同市内博物馆发展瓶颈、拓展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客观需要,“未来,大同市博物馆还会建立更多主题性分馆,助力大同‘博物馆之城’建设。”
对标最高标准 扩大文化影响
今年4月,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上海博物馆东馆进入内部精装修阶段。据了解,东馆将设大小展厅20余个,以及大量教育体验场地,展示陈列区面积达3.36万平方米,预计每年观众接待量达500万人次。
去年底,上海博物馆发布了《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2022—2025)》。根据这一计划,至2025年,上海博物馆东馆建成开放,人民广场馆整体更新改造升级,北馆正式启动建设。届时,三馆馆舍建筑总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预计年观众接待总量超过600万人次,将跻身世界博物馆前十行列。
“三个场馆的定位与展陈内容各有侧重。”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东馆展陈将以常设展为主,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史料翔实、叙事生动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以及海派与江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互动体验四大系列;人民广场馆定位以特展、主题展为主,重点举办馆藏轮展、文化主题展,并引进国内外大型特展,保持文化地标热度,让观众能常看常新;北馆则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水平,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的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
“我们正在努力推进‘大博物馆计划’,把上海博物馆打造成独具魅力的人民城市的文化会客厅。”褚晓波介绍,未来上海博物馆将通过实施“大博物馆计划”构建“3+X”新发展格局,即以人民广场馆、东馆、北馆为核心,待条件成熟时,打造我国博物馆的海外第一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记者 刘源隆)
上一篇: 数字化助力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