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内新闻 > “守”艺人许煦:非遗文化“剪”出时代芳华

“守”艺人许煦:非遗文化“剪”出时代芳华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浏览:438次

QQ截图20230602090057.jpg

仅用十余分钟,许煦就熟练地剪出了《蝶恋花》。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一把剪刀、一张宣纸,在她的巧手下,剪随心走,心随意连,手指翻转之间,山川水流浑然天成,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大千世界风云变幻。

许煦,信阳市文化馆国家一级美术师。她视剪纸如生命,四十余年孜孜不倦,斩获殊荣无数;她把传承当使命,二十余年公益授课,赢得桃李满园。

坚守如一、心无旁骛铸就工匠精神

小满甫过,夏意渐浓。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斜洒在工作室时,许煦已完成数幅生肖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即将作为信阳茶文化节的珍贵礼品送给来自四方的宾朋——喜乐兔活灵活现,富贵马惟妙惟肖,吉祥羊跃然纸上……

“只要用心去做,不论是什么题材都可以剪得精美绝伦。”这是许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晨曦至暮霭,她几乎片刻未歇。

初涉剪纸始于童年。“第一天上学,美术课本里的窗花图案便印在了我的心里。此后看到镂空的、美丽的图案,我都会不自觉地尝试剪下来。”许煦讲述,她每天舞动着剪刀,会把眼中看到的,心中想到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次剪不好,两次;两次剪不好,三次。反复练,天天练,苦练数年,剪刀用坏了一把又一把,直至剪出了人生非凡之路。

二十五岁时,许煦的剪纸生涯出现重大转折。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她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前往河南大学进修设计专业,毅然决然踏上了剪纸这条民间艺术之路,将业余爱好变成了终身事业。

一纸一故事。为了完成《黄河魂·华夏情》作品,一个月内,她闭门谢客,足不出户,围绕黄河文化主题阅读五十余本有关书籍,反复揣摩勾稿十余次;为了挑战“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她花费半年功夫查阅历代书法字体用笔规律,逐字逐画分解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她借了一间储藏室,买了一块大木板作为工作台,一趴两个多月,创作出一幅展示中国近代史的长卷《祖国万象》……

择一事,终一生。几十年来,许煦一门心思专注剪纸,一股韧劲剪个不停。通过不断精进剪纸技艺,艺术根基愈加扎实,艺术造诣不断升华,荣誉也随之纷至沓来。其剪纸作品曾四次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最高奖项“山花奖”,多次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最高奖项“金鼎奖”。更让她感到骄傲的是,其剪纸作品两次被选为国礼,三次登上中国文艺界春晚。2015年,在上合组织会议上,受命为六国总理剪制肖像;2018年,受命为国家领导人准备外事国礼作品。2017年,应中国文联之邀创作巨幅作品《美满吉祥》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家领导人团拜会的讲话背景而大放异彩!

守正创新、去粕留魂方有历久弥新

衣带渐宽终不悔,精湛的技艺和丰硕的成果并未让许煦停止探索的脚步。

在数十年的剪纸创作过程中,通过与同行的深入交流与探讨,她坚定地认为,艺术从来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发展的,传承不是对传统的复制,而是传承加创新。

工作室也是展览室,洁白的墙壁上挂满了许煦的代表作品。其中,不仅有讲述传统文化的巨幅长卷《红楼梦》,亦有展示创新技艺的特色作品《布茶图》。《十二生肖》系列剪出了中华民族的吉祥如意,《美丽信阳》系列道出了现代社会的楚风遗韵……在这些作品里,人文历史与现代技艺纳入她的创作元素,存储于胸,流淌于剪,跃然于纸。

“剪纸技艺长期植根于民间,创作语言和作品参差不齐,一些作品观念落后、手法老旧、形象古板、风格保守,当代民间文艺家应深切反思在时代洪流中泥古不化、固步自封的创作理念。”许煦认为,“不仅要深入研究民俗典故,牢牢掌握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还要善于梳理,去粕留魂,打散重组,开辟新语境,才能创作出新时代民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在遵循中国剪纸艺术数千年形成的吉语、借喻、象征、谐音等生成方式上,许煦不断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探索内容、题材和艺术创新,追寻剪纸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弘扬新时代价值观,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

此外,面对一直困扰传统剪纸艺术作品装裱难、保存难的问题,许煦苦苦研究十多年,尝试了很多装裱形式和方法,自创了一套湿托装裱剪纸的流程和技巧,大大提高了中国剪纸的保存年限,解决了中国剪纸实物存世困难的问题,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欣赏了许煦创作的六幅《幽兰》佳作后,信阳市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赵主明有感而发:“其作品精美灵动,艺术形式新颖独特,剪纸语言运用合理,能凝铸传统根魂,选题贴近时代,立意高雅,满足当下民众的审美及情感需求,令人耳目一新。”

公益传承、诲人不倦只为薪火相传

许煦深深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剪纸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它以独特的艺术形态,在中华大地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然而,谈到剪纸艺术的传承,许煦坦言,目前信阳市共有一百多位剪纸艺人,真正能够创作的只有寥寥数人,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许煦表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剪纸的队伍中来,能够让剪纸艺术发扬光大,能够让这一文化艺术瑰宝传承下去。”

许煦将剪纸视若生命,也将传承视为己任。为了便于传授剪纸技艺,在义务带徒之余,她的工作室成了公益课堂,周末免费上课,长年传授剪纸技艺。她还时常组织开展送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课等形式,开展各项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信阳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有很多传统文化已经遗失。通过开设公益剪纸传习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优秀文化,从而打下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许煦由衷地说。

此外,许煦还被多所高校聘为特聘教授,为莘莘学子开设剪纸课堂和讲座,应邀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学员、丝绸之路沿线研究生们讲授中国剪纸技艺。

寒来暑往,耕耘不辍。二十年间,许煦培育剪纸爱好者3000多人,培养有创新能力者300人,她的剪纸工作室被评为“河南省非遗传习示范基地”,个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

许煦意识到,古往今来,剪纸艺术和剪纸艺人多出自民间,不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因此,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中国剪纸一直以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方式传承,以致造成中国剪纸技巧和行剪方法文字理论的空白。为此,她把走过的路、学过的艺、悟出的理、创新的法,点点滴滴,融入书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慕名而来的剪纸爱好者。

剪随心意走,图如幻化来。时光流逝,磨砺的是精湛的技艺,谱写的是艺术的颂歌。

“走进许煦迷人的剪纸世界,你似乎可以听到如歌的行板,也可以感悟到轻柔的欢唱。许煦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她用双手守住了祖先留下的中华文明,传承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民间艺术。她的手是巧思的折射者,是情感的培养者,是智慧的创造者。”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杨评价。


上一篇: 2023年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银川举办

下一篇: 活化利用,焕发文化遗产的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