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602次
拓宽文学道路 展现文学力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新时代文学新气象)
文学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丰富的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手法,这套艺术手法可以跨媒介移植,构成综合性艺术的基础。
在当下文艺格局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文学蕴含着转化创新的丰富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超越单纯文本,以跨媒介的眼光理解文学,推动文学充分向其他艺术门类开放。
只有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地实现“跨界”与“破圈”,不断求新求变、奋发作为,新时代文学才能保持引领风气的活力,成为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基石。
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后,细心的观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花絮:原著作者梁晓声在剧中客串了一个角色。剧组以这种方式向作家本人致意。改编自梁晓声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人世间》全剧故事流畅,人物立体,情节丰富,情感动人,展现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描绘平凡人生的不懈奋斗与人情温暖,播出后创下了近年来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这一现象并非《人世间》所独有。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都改编自相应的文学作品,有的改编自《西游记》《红楼梦》《四世同堂》《围城》等古代与现当代经典,有的改编自金庸武侠小说、二月河历史小说等当代类型文学。近年来,《亮剑》《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等热门电视剧也都是文学原著的二度转化。电视剧之外,电影、话剧等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比如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小说,话剧《长恨歌》改编自王安忆作品。文学改编现象是世界性的,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创意来源,不断被改编成热门剧集、电影大片、音乐剧、电子游戏等。
进入数字时代,由于影像艺术的直观、便捷、受众广泛,文学似乎不再居于媒介中心地位。但在文艺诸门类中,文学始终扮演着“母本”的角色。说文学是“母本”,主要是从文学和各艺术门类的关系出发,形象一点讲,文学是文艺的“基础设施”,为文艺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文学是文艺的“基础设施”,起到广泛支撑作用
文学作为文艺的“基础设施”,是由深层原因决定的。首先,相较于其他媒介,我们认识世界、沟通交流更直接依赖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基础性支撑着文学的基础性。虽然电影中有镜头语言,舞台上有肢体语言,但在创作和赏析时,我们仍然需要用语言文字“翻译”镜头或舞蹈动作的内涵。我们也会用音乐、用色彩来交流,沉浸在一首名曲或一幅名画营造的意境中,但这种“意会”的交流,常常也要借助“言传”来解释其中奥妙。文学语言并不是对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以其生动性和创造性丰富着我们的感受与表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我们眼前的风景变得生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们内心的情感更为细腻。这就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价值所在,它支撑和丰富着我们对生活的感知。
各艺术门类都有独特的形式传统,也都在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文学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丰富的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手法,这套艺术手法可以跨媒介移植,构成综合性艺术的基础。比如很多影视作品被认为“有文学性”,就是因为它们在影像叙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当代影视对文学创作手法的借鉴吸收不胜枚举,导演张艺谋就曾表示:“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不限于影视领域,在近年来流行的脱口秀中,有较好文学功底的演员也经常在表演中运用文学手法,收到良好效果。
文学还是一门独特的想象艺术,和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文学想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密切,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更广泛。文学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并不是机械式表现,而是借助文学想象的力量,提炼现实、穿透现实,以小见大、以具体见总体,通过无数生动的现实细节反映时代的整体气象。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文学的重要课题,不仅是“讲述”,而且要“讲好”,这就考验文学为中国故事立心、为中国精神赋形的本领。
通过跨界融合、破圈传播,开拓延伸文学价值
在当下文艺格局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文学蕴含着转化创新的丰富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超越单纯文本,以跨媒介的眼光理解文学,推动文学充分向其他艺术门类开放。
向其他艺术门类开放,不意味着文学要放弃自身特性,恰恰相反,文学更要强化相较于其他艺术的优势。无论何时,一代人的生活与情感,一个民族的奋斗与信仰,都离不开文学的记录与书写。在数字时代,文学力量与文学之美不能缺失。通过文学领会世界的广阔与心灵的幽微,这一需求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依然强烈。
文学在保持并强化自身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要通过跨界融合、破圈传播,不断开拓延伸文学价值。“跨界融合”主要指文学的生产方式,“跨界”旨在打破文学界限,探索文学新样式,重视文学和其他文艺形态的联通发展。比如文学与影视跨界融合,作家不能满足于按照惯有方式写故事,或者只是为影视编剧提供一些基本的故事素材和人物形象,而是应该深入理解当代读者的情感特点和审美需求,找到与之契合的艺术形式,在写作时考虑到与各艺术门类的衍生转化。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80岁时感慨:“我们将不得不努力让自己去适应那个充满光影的银幕和冰冷的机器。一种新形式的写作将不可避免。”当下一些文学作品已然考虑到影视文化特点,有的青年作家以分镜练习开启写作尝试,以分镜头方式架构故事,小说场景匹配影视景别,读起来有鲜活的画面感。又如,面对更熟悉电子交互艺术的年轻读者,文学如何克服传统线性叙事的封闭性?如何借鉴交互叙事手段,强化读者在文学世界中的沉浸体验?这将促使文学界深入思考艺术手法的创新。总之,文学与各艺术门类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将文学的创造力转化为文艺和文化的创造力。
“破圈传播”主要指文学的传播方式,“破圈”旨在打破文学圈的自我循环,重视文学作品在网络视听等平台上的传播,探索文学新业态。面对新技术条件下的读者,文学的传播形态要应时而变。比如作家、评论家进驻网络视听平台,以音频主播、视频博主的方式和读者沟通。今年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首发式,从线下转到线上,从参与人数有限的研讨会转到更为开放的网上直播间,为作品带来新的传播可能。同样,伴随创意写作专业在大学校园里的兴起,文学创作与大学教育相互助益。作家、评论家通过创意写作工作坊、驻校作家、系列讲座、兼职授课等方式,传播文学观念,拉近了与年轻读者的距离。
文学承担基础性重任,同时不断衍生转化,开拓延伸自身价值,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人民。人民是文学事业的根基所在。作为“基础设施”的文学,不像交通、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那样直接可见,但它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扎根人民,表现人民,新时代文学才能实现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只有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地实现“跨界”与“破圈”,不断求新求变、奋发作为,新时代文学才能保持引领风气的活力,成为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基石。新时代新征程,文学将在与其他媒介、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交汇、互联互通中,进一步拓宽道路、展现力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制图:赵偲汝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文学在投身时代、书写人民的过程中表现出新特点新气象,为丰富文化生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拓展着新空间新可能。本栏目即日起推出“新时代文学新气象”系列文章,从中提炼有益启示,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编 者
上一篇: 郁钧剑:让民歌唱得更响亮
下一篇: 探寻文旅发展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