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704次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
——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出自清代学者刘开的《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这篇文章着重谈了从事古文写作与学习前人经验的关系和方法,此句意为不把各家的风格融会贯通,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学习借鉴最高境界的作品,便无法开创独特的领域。
这句古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与海纳百川的胸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面对世间万物的差异性,中华文化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百家争鸣、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文学史中,以唐诗宋词为例,正是因为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大气磅礴、瑰丽奔放,又同时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悲怆忧思,既有苏轼等豪放派的纵情高歌、恢弘气象,又有李清照等婉约派的缓歌低回、委婉含蓄,才能立体咏叹出世间百态;从音乐上看,传统民乐中,笛声清脆明亮,箫声悠远深邃,琴声清冷沉静,瑟声华美铿锵,还有埙、笙、鼓、筝、琵琶、二胡、编钟等,各具特色,合奏时彼此间却往往相得益彰,“琴瑟相和”“笙磬同音”,实现和谐的奏鸣。而放眼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
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是中国人面对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基本态度。《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西晋陈寿《三国志》中也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睦,但不求一致,就如同烹调羹汤,水、火、盐、醋等都要有。而羹汤的美味,就在于味道之间的调和。
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互通的画卷。在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发展受益于人类整体文明发展,并受到过其他文明的影响。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发展理念,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是为着中国人民幸福、中华民族复兴而诞生的,但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一直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党之大、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放眼世界,很少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写入自己的章程。百年来,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既坚定地保持自信,也秉持谦虚态度和伙伴精神与其他政党和国家相处。在文化上,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迫切需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就必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
上一篇: 新加坡华侨华人弘扬汉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