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专题 > 成都市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的背后:文化地标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街头表演音乐节会都很火爆

成都市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的背后:文化地标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街头表演音乐节会都很火爆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浏览:689次

成都市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的背后:文化地标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街头表演音乐节会都很火爆


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中,全国31个省(区、市)共110个监测城市,成都市以83.72的高分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第一位。其中,在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

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为何会异军突起,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公共文旅服务又有哪些独门秘籍,赢得满堂彩?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第一的“背后”,是成都以人为本,创新推动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让每个群众都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成都市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的背后:文化地标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街头表演音乐节会都很火爆


文化设施布局

新建文化地标 打造城市阅读美空间

在成都市锦江区通宝街与汇泉南路交叉口的泰和国际财富中心,一栋正在施工的大楼前,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对成都市文化馆新馆进行装修。目前,成都市文化馆新馆基础设施布局已全部完成,整体完成进度达到70%,将在今年内实现整体搬迁,一个优雅时尚的文旅新场景“即将上线”。

据介绍,成都市文化馆新馆有市民艺术展览中心、全民阅读空间、全民艺术普及中心等场景,还有黑匣子剧场、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教室、录音棚等多样的体验活动空间,未来将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成都市文广旅局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新城镇化建设、产业功能区建设和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制定实施《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导则》《成都市居住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引导新建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不低于4000平方米。“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三年改革攻坚计划。撤乡并镇的文化设施作为乡镇(街道)级分馆继续发挥作用,‘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设施布点更加合理。”相关负责人说道。

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新声剧场、金牛区图书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同时全面推进天府美术馆、当代艺术馆、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市文化馆新馆、成都自然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群、张大千艺术博物馆、金融城文化中心、金沙演艺综合体等13个文化地标的建设。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将随着众多大型地标性文化设施的投入运行大幅跃升。

据成都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至今,成都已完成754个示范点建设,从空间布局、氛围营造、服务提升等方面着力,让基层服务中心成为居民“乐聚”之地;联合品牌书店,采用图书馆+实体书店模式,打造了36个“城市阅读美空间”,让“实体书店”变“借阅空间”。开展城市楼宇“一楼文化”建设,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将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开辟为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实现“服务延伸”。

以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为契机,成都全市22个文化馆全部申报创建国家一级文化馆,目前已通过四川省文旅厅现场评估。全市文化的办馆条件、业务建设、服务开展、探索创新等方面均有了跨越性提升。市文化馆新馆建筑总面积达20034.45平方米,郫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蒲江县等7个区(市)县文化馆已全部启用了新的馆舍,高新区、简阳市、邛崃市的新馆正在全面建设。

全民艺术普及

去年各类培训4000多场培训10万人次

炎炎夏日里,几百位“成都孃孃”走进课堂,完成一场由专业老师指导的“广场舞”系统化培训,培训以“专题讲座+分班教学”的形式,对学员进行专业化训练。学员在完成培训后,可以将学到的专业广场舞组织技巧“带回”社区和街道,传授给热爱广场舞的伙伴们,让广场舞“全民普及”。在这之后,专业的广场舞培训还将迎来“考核时刻”——通过参加广场舞培训大赛等形式“检验”培训的成果,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全市广场舞文明开展,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全域覆盖。

像这样“专业化”的培训课程,在成都并不少见。2020年,成都市文化馆开设62个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科目,培训学员14724人;开设老年大学培训班51个,培训学员1612人。积极探索全民艺术普及线上服务方式,通过增设“课后作业”、教师在线辅导、专业操作指导等,提高“慕课”教学质量,开设“慕课”5门,在线学习人数累计12379人,并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开设成都市文化馆专场直播教学。

成都区(市)县在完成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的基础上,文化馆总分馆以市民文化艺术学校为主要模式举办各类培训,2020年举办各类培训4000多场,培训10万人次。成都图书馆作为中心馆与区(市)县馆共同组成公共图书馆联盟,全市统一借阅平台,统一构建读者数据库,实现数字资源全域共建共享,市、县、乡、村四级通借通还,图书定期流转,并在人流密集的商场、超市、文化场所等积极打造24小时无人管理的图书分馆。成都区(市)县馆因地制宜实施总分馆制,构筑成了“一卡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藏书、各馆共享”“一盘棋”统筹发展的格局。同时积极依托社会文化艺术机构打造书院、国学馆、川剧馆、乡愁馆等特色文化馆艺术分馆。

成都上下联动、共建共享、资源下沉的运行模式日趋成熟。据悉,2020年成都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品牌化建设,做强“一县一品牌,一镇一亮点,一村(社区)一特色”,2020年全市开展“成都文化四季风”“走基层文化惠民演出”等线下文化活动9万余场,线下参与人数达1250万余人次。

成都市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的背后:文化地标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街头表演音乐节会都很火爆


多层次文化需求

招录街头艺人 引进音乐节会

“从没说过爱着谁,为谁而憔悴,从来没有想过对不对,我的眼中装满疲惫……”盛夏傍晚的成都西村大院涌动着一股热气,一曲《别问我是谁》穿透拥挤的人群,循声望去,人潮慢慢向一个抱着吉他弹唱的街头艺人围聚,浑厚的嗓音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众多行人的脚步。

这位歌手名叫史宇翔,来自贵州,是成都第一批街头艺人。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街头艺术表演突破1.4万小时,现场观看群众超过600万人次,累计招录艺人9批、406组、513人。全年参与重大文旅公益演出162场,新增15个优质表演点位;疫情期间线上累计直播890余场,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600余万人次;超过280位成都街头艺人入驻了各大网络平台,艺人粉丝量累计达800万。

除了散布在全市的街头艺人表演,成都各类文旅品牌活动常办常新。从第六届中国诗歌节、第七届成都创意设计周等大型城市文化活动,到引进草莓音乐嘉年华等20余个市场音乐节会,在满足城乡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同时,扩大了城市文化影响力。

这样的文化氛围更是让不少市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来自成都市武侯区老年大学艺术团的方宪兰,65岁的她每天生活“忙而有序”:每天早上6点起床,9点开始活动,11点做午饭,下午去社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舞蹈、手工、绘画以及“吹拉弹唱”一个不落,晚上还要和伙伴们跳广场舞。

随着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她的兴趣爱好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从舞蹈到唱歌,从乐器演奏到太极拳,还有刺绣、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使我的退休生活十分充实,有时还会让我‘忙得不可开交’。对此,我的女儿不只一次说我‘比她这个大学老师还忙’。”方宪兰笑着说道。

服务精准供给

预约课程活动预订场地 网上一键搞定

晚霞映照下的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流光溢彩,“永远跟党走”——成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歌咏荟演活动,汇集了成都市500多支合唱队伍,共计30000余名党员群众。

“众多具有鲜明主题的红歌,让在演出现场的我时刻处于一个热血沸腾的状态。”来自成华区文化馆的刘力说道。在这次演出中,成华区方阵有300人参与,演绎了《映山红》《我和我的祖国》等多个节目。“作为一名普通群众,能参与这样的活动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积极报名前来参与的人很多,大家一起体验这种红色文化氛围,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温度。”他说道。

一阵清爽的秋风拂过,清水河滔滔不绝。河畔边,家住成都市青羊区的孙秀英正和老伴一起散步。体验了白天的文艺活动后,晚餐后他们准备去远一点的地方——西村大院欣赏街头艺术表演。3年前,孙秀英跟随儿子从外省搬来成都,几年的时间里,她几乎将社区举办的所有活动或培训“体验了个遍”,其中最爱的舞蹈班、声乐班更是不落下。“来了就不想走”,这是孙秀英对成都群众文化活动最直接最真诚的告白。

随着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琴棋书画以及手工、歌舞培训层出不穷,还有“教老人如何使用微信、应用软件、小程序”等生活“小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市民日常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市民对文化的不同需求,成都还利用数字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服务项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全市公共文化基于“文化天府云”线上线下服务内容不断融合,目前平台已涵盖课程报名、活动抢票、场地预约、街头艺人、慕课教学、直播教室、文化志愿者、大家美术馆等23项最受市民群众喜爱的服务功能,将民生需求通过“一键报名”“一键抢票”“一键预约”轻松实现。“文化天府云”APP下载量突破100万次,点击量超过4000万次。服务内容网上定制、文化活动网上预约、服务场地网上预订、服务效能网上评估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上一篇: 把握经典的价值,中国文化在一百年间的借力与发力

下一篇: 佛山入围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