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教育培训 > 如何把复兴中华优秀文化落实到教育上

如何把复兴中华优秀文化落实到教育上

来源:豆腐儒     浏览:632次

如果复兴中华优秀文化落实到教育上,就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学以成人”。与现代所谓对标的事物来理解,就是“全人教育”,“生命教育”。

原来我们每个人,因为都不是“人”(整全的人),所以才要学习做一个人。不是什么人呢?是拥有内在自由、自主、自信、自尊的独立人格,外在拥有相知、相信、相爱的圆满人际关系。如果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能做到这一点呢?不妨对照一下,现代社会,大家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情绪,不安全感,原因当然是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快,但总之是人格不独立,内在不自由。遂造成外在的人物关系,不能相知、相信、相爱,反而是借人际关系,无限的索取(索取点赞,关注,渴望被承认)。

如果现代教育的方向,是“学以成人”,那学以成人的目标,就是“立己达人”。也就是拥有自信,并且能够爱人。

学以成人的内容是什么呢?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什么不同呢?

可以说,“学以成人”是包括现有教育的内容的。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知识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知识教育,又可理解为生存教育(现阶段姑且这样理解),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一种生存教育,我们的大学生,很多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当然无可厚非),但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吗?小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中考有个好成绩,甚至小学生阶段,老师在无意识的引导孩子,是为了考大学。让我们的教育,缺乏了涵育的功能,多了几分急功近利的焦虑。“军事化管理”“速成班”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不能像法律一样严格,有些错误需要被允许和接纳,不需要严厉的纠正与惩戒。“在错中学,在过中改”,才是教育涵养,区别于法律惩戒的根本不同。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苛责现行的教育体制,因为它也是我们每个人急功近利的表现。有急功近利的家长,才会有急功近利的学校教育,假如每一个人,都能很悠然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学校又何必“弗人之性”那么急功近利呢?学校只是一个问题集中的表现,而主因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所以复兴我们中华文化,落实到教育的层面,改变教育急功近利的现状,下手处在学校,但着眼点一定要看到是在家长。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过度化的竞争。

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校外辅导机构,无非都是想让教育回归它正常的功能。但这些举措,如果不能解决家长焦虑的问题,急功近利的心态,仍然会变相的追求效率,加速竞争。其实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也将近20年,但真正的素质教育又做到了哪些呢?我们反对急功近利的口号,诸如“让孩子嬴在起跑线上”,从繁荣的培训机构来看,我们还是担心,还是焦虑。

那这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哪里呢?问题在学校(问题在教育,教育出了问题),但原因在家长(原因在每一个焦虑的现代人)。那问题就又回到,如何化解现代人焦虑的问题。也可以说如何安顿人心的问题。所以复兴中华文化,其真实的意义,就是安顿当下的人心。那为什么不用西方文化来安顿人心呢?西方文化安顿人生的方法是指向外在超越的神(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东方文化安顿人心的方法是内化的良心(所谓天理人情,天理要润化人情,人情才要符合天理)。

3、实际的做法是什么?

实际的做法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强力的扭转,无论是打压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都属于一种强力的扭转,这样虽然可以很快的见效,但却会带来巨大的阵痛,也有极大反弹的可能。第二个方向是顺势而为。提倡素质教育,加强生活教育,增加生命教育,都算是正向思维,积极引导。


教育三步走,优化知识教育,增加生活教育,提倡生命教育。


如果让知识教育不那么功利化,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乐学,享受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学,首先老师要乐教。做过老师的人都有经验,一个老师乐观大方,积极进取,享受教学的过程,那么他的学生一定如他一样,乐学好学,积极乐观。所以对知识化为主的现代教育,学生不热爱学习问题的症结,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优化知识教育的内容,优化知识教育传递的方法,优化知识教育传递的形式载体,都是在积极的做教育的改进,并且是软性的,而不是强制的。

就目前的教育而言,生活教育是缺乏的。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教育,不是拿生活来教育学生(那生活与知识一样,也就成了素材),而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涵育、培养学生”,是“即生活即教育”。比如,要让孩子干净讲卫生,做父母的就应该把家里收拾干净,时刻注意自己的卫生,孩子就会在一个干净讲卫生的环境里生活,就受到了干净讲卫生的教育。再比如,提倡孝道,让孩子们孝顺父母,最好的做法是父母孝顺自己的父母,父母尊重自己的领导,孩子便在这种尊重的氛围里成长,就接受了孝道的教育。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创造一种环境,你想让孩子什么样,就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给到孩子,想让孩子热爱艺术,受到艺术的熏陶,就可以把家里装修成随时可以绘画的房间,胜过去报一个画画的培训班。同样在学校里,要想让学生尊重老师,老师首先要尊重自己(守时守信),孩子们一定效仿模仿,以守时守信为荣。

变换了知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以老师为主体,变换为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提问与互动,情景化的交流,课程形式的创新),这些都是对知识教育形式的转化。让孩子们回家帮父母做一件事情,母亲节给父母洗脚,清明节和父母回家扫墓,组织集体的祭扫,都是在引进生活教育。但是如果没有生命教育的引领,这些也只是“末”而不是“本”,只可以部分的改进,但是并没有根本的转变。没有了敬畏和感恩,所谓的生活教育,就会走向形式化,没有了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变着花样的公开课,也会让学生觉得是走走过场(有领导听课时,老师讲课的态度是一个样,平时讲课时态度又是一个样),而生命教育,就是让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一种敬畏,有敬畏而产生尊重,有尊重而互相理解,有理解而互相包容,有包容才会有爱的产生,唯有爱,才可以抚慰人心,才可以抚平焦虑,才可让人悠然自得,而不是急功近利。

生命教育的内涵又是什么呢?仍然是以培养一个内在有自信,外在能爱人的人。其形式上,可以先狭隘的指“生死教育”,要把死亡拉进我们的生活里。“清明的祭扫”就是生命的教育,“春季护生”,是关爱除人生命之外的生命,“珍惜粮食”,是一个生命关爱,另一个生命的教育。广泛的讲,生命教育可以落实到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生命教育可以落实到知识教育,生活教育中,不必离开知识,离开生活,别有一个生命教育。

比如,在课堂上,如果要让孩子尊师重道,那开课的形式就必须是庄严,富有仪式感的,上课时大家起立问老师好,下课时大家起立向老师鞠躬致敬,就是培养孩子尊师重道,就是在心中生起敬畏心,这就是把生命教育落实到课堂的一种形式,其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在生活中,如果想让孩子彬彬有礼,家长就必须在每一次看望父母,父母的生日,重大节日,正确对待。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也是把生命教育落实到生活中最好的,我们会把祖先请进家里,供在堂屋,初一十五必祭奠祷告。我们初一不串亲戚,下午不看病人,见老人不说丧气话,这些无不是生命教育的体现,而他完全又是融入到生活当中,润物细无声。

如何把生命教育灌注到教学的过程?

现行的正常的授课,增加上课礼和下课礼,其目的,是借助这样的形式,而让学生知敬畏,懂感恩,尊师重道。

增加生活教育,从吃、穿、住、用、行开始。开设烹饪课(吃),可以从中国的美食拼盘开始,认识我们吃的蔬菜瓜果,了解其味性,提倡“给妈妈做一份有爱的早餐”。开设服装设计(穿衣),让孩子服装得体,爱惜自己,也可以设计不同场合的衣服,从设计稿,到裁切,再到最后的舞台展示,都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坚持,耐力,想象力,审美。提倡“为世界增加一抹美丽”。开设房屋装修课,可以通过电脑,给自己的家重新设计,添置家具,提倡“让父母住的更安心”。开设手工课(用),提倡“为爷爷打造一副手杖”。等等,这些开设无不是生活教育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化呈现。其作用,像一个还没有学会早起的孩子,只是一个辅助性的闹钟,而真正能让孩子早起的,还需要家校互动的环境,始终如一的坚持。

当然,从广泛上来讲,我们所做的教育无不是生命教育,从狭隘上来讲,生命教育可以是生死观的教育,人生观的教育。不妨让孩子定期去敬老院,做做小义工,在重大的节日,去烈士陵园做做祭扫,都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无论是以知识为主的生存教育,以技能为主的生活教育,以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的生命教育,总之就是全人教育,就是学以成人。而其本质内涵,就是培养一个内在养成自主,自由,自信,自尊的独立人格,外则经营相知、相信、相爱之圆满人物关系。是立己达人,爱人爱己,自信、阳光、独立、担当。

上一篇: 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几门简单的课程,而是一种传承

下一篇: 新四军东进后在如西革命根据地开展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