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教育培训 > 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816次

编者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彰显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开拓思政教育新局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创新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大局、大势着手,把握好“事”“时”“势”,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路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事而化 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改革创新,就要了解学生成长需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更好地用学生的“事”来“化”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尽量缩小学生实际感知与预期想要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当下社会热点,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反馈,化解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抢占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先机。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确立和巩固中华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学生作为当代青年应当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前进目标,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怎样的联系。最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清醒地认识当今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认识当前国际局势,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断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和自信心,鼓励大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以及为国家发展和进步服务的理想信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因时而进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时代主题,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顺时而行,因时而进。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梦,也是广大青年学生应该为之奋斗的梦。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远大理想信念的实现与中国梦相连。在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时,要让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用激扬的青春梦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其次,开设“学习筑梦”课程,要抓住一切机遇,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深入的“筑梦”教育实践,激发学生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再次,高校应加大力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与理念,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身发展、成长成才的意义和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负责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发展互动式学习,多维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升级发展,促进新时代素质教育体系形成,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鼓励青年学生敢于梦想、敢于追求、敢于实践,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奏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时代最强音。

因势而新 运用新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覆盖和普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网络技术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因势而新”的重要手段,既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首先,大学生在一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成长,日常生活中运用网络非常广泛。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与时俱进,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通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如“两微一端”、社交媒体和软件等,及时向学生传达国内外时事和国家方针政策,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相关政策,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他们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反馈解决,增强日常工作的实时性。其次,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大学生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最后,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用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成为承担民族复兴责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而奋斗。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握互联网的“最大变量”,主动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话语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时,要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上一篇: 中华传统文化何以在校园落地生根

下一篇: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