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教育培训 > 南非加强本土文化教育的动因与举措

南非加强本土文化教育的动因与举措

来源:光明网     浏览:648次

【世界教育之窗】

作者:刘秉栋(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一个国家,在摆脱西方统治之后的政治重建过程中,教育体系的重新设计和确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南非在摆脱西方殖民控制后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重建工作,特别是在实现和平转型后,为培养学习者“共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南非政府愈发重视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本土文化教育的加强有助于使本土科学文化及其教育主体得以赋权,使所学的知识有根基、有需求、有用途,从而令学习者感受到本土文化魅力及其实用性和包容性。为了使本土文化教育落实见效,南非教育部门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本土知识学位、实施课程政策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强化教材中的本土文化符号等。

学而有用增慧赋能

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打通知识关联性,增强学习者的体验感。据南非斯坦林布什大学戴维克·耐都(DevikaNaidoo)教授调查研究显示,许多青年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学到的知识各种各样,几乎无所不包,就是与他们自己毫不相干”。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和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社会理念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由此,南非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显得极具迫切,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不仅应该关注青少年受教育问题,而且更应该关注受谁的教育问题,从而将本土化这一命题提高到国家行动的层面。毕竟一个民族的复兴,只有政治上的解放,经济上的繁荣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发扬光大。实际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加强本土文化教育也能进而更好地接轨全球其他优秀文化。通过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学习和传承培养民族气质,同样也有利于开阔学习者的胸襟和视野。

加强本土文化教育厚植民族情怀,增强学习者的自豪感。全球所有的社会群体都在依靠其本土知识解决日常社会经济问题,应对各种环境挑战,南非也不例外。南非拥有大量的本土知识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它们是当地人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和长期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第九任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大卫·沃尔芬森(JamesDavidWolfensohn)说,本土知识是本土社群文化和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从当地社区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发展的过程。此外,南非还在社会科学理论和范式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社会科学发展有重要贡献。当然强调回归非洲传统文化不能排斥和仇恨其他区域文化,更不能忽略对国民包容性意识的培养。

加强本土文化教育培根育魂,增强学习者的融入感。全球化必然反射性地带来“本土化”(localization),使地方文化认同得到张扬。地方文化传统连接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精神魂灵,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本土知识赖以存在的载体。对本土知识的重视伴随着各民族发展的异质化心路,是现代意识的觉醒和更具世界眼光的后现代精神的体现。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了全球知识大会,本土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地位受到关注。全球知识大会强调要重新发现本土知识价值并对其进行学习、储存和交流,然而号召热切响应寥寥,貌似呈蓬勃发展之势的本土知识并未得到发扬。有学者痛心疾首地呼吁:“非国大(ANC)将别的国家的风俗习惯移植过来,这样做会破坏我们祖国那些珍贵的风俗……非洲的‘现代化’学校教我们读书写字,但是没有告诉我们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这些学校教我们去赚钱,而不是创造财富……我们必须及时回去,去学习那些为我们祖先服务过的每个传统。”西化的文化知识导致南非民众心灵失根的现象依旧没能得到多少改善,非洲文化传统因被视为“落后的”而遭遇丢弃和背离。这就要求南非制定本土化发展战略找寻非洲文化根脉,并通过教育传递非洲本土文化知识滋养非洲情怀。

多维发力全程推进

开设本土知识专业,高位切入强根基。2017年5月,南非西北大学首批本土知识专业毕业生获得学位,迈出了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地区以本土文化培养高等教育知识分子的第一步。华盛顿大学的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North)博士在《本土知识与制度改革》一文中指出,风俗习惯是本土观念、价值、历史和条件的重要体现,制度改革需要融入本土知识和反映风俗习惯才能取得成功。南非政府鼓励高校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甚至计划设立更高层次的学位,表明其力图通过试行培养本土专业知识人才应对全球化和解决本土问题。开办新专业并培养相关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本土化方面先行一步,将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储备人才,这些人才再下沉到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新人以使本土文化传承较好地开枝散叶;另一方面,随着办学经验不断丰富、运作更加成熟,这些人才必将为研发、拓展和推广本土知识和传统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实施课程改革,不断彰显本土文化地位。国大党等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在与种族隔离政府斗争时,就提出了自己的课程观点。1994年民主转型不久,新政府便立即在学校实施“临时”教学大纲,以促进教育融合、推动教育公平为主要目标,着力消除教学大纲中存在的种族隔离问题。1996年至1997年期间,为使学校教学适应国家资格框架,“2005课程标准”(Curriculum2005)匆忙问世,实施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却招致了多方批评。直至2012年《课程与评估政策声明》(CPAPS)出台,要求教材编写需充分考虑南非本土人文背景,又广泛汲取全球文化知识,以包容性统摄教学发展的各个环节。这才更多地将振兴本土文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写进全国课纲,使得南非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有了初步可能。设身处地谋求南非发展绕不过本土化的课题,解决南非乃至非洲贫困和发展问题需要依靠和发扬非洲本土经验和本土知识,需要培养民族继承性及其与生俱来的情感。从课程标准演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南非新政府对中小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三次修订和更新,本土文化的地位得到了越来越清晰的彰显。此后,南非基础教育部积极做出反应,在大力推进全民教育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后,制定了契合国家发展目标和教育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规划。

重视本土加强认同

革新教材内容,注重呈现本土文化符号。本土文化基于历史和地理积淀而成,蕴含着当地人认知现象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凝聚学习者共同体意识的纽带。有学者指出,国家的疆域与领土是客观存在物,无法改变,不存在公民的认同问题。但有研究认为,领土逐渐具有权利内涵,是自然空间向政治空间演变的结果,并成为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和主权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必要的测量维度。南非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教材文本中呈现了大量有关国家地理地貌的内容来培养青少年国家意识。同时,教材中对南非部族传统婚礼、洗礼、葬礼等仪式以及南非人喜欢并擅长的活动如歌、舞、鼓等也有着一定篇幅的呈现。历史教材有关南非的历史叙述着重关注了黑人觉醒运动、黑人种族隔离斗争等,意在通过呈现黑人斗争史唤起对黑人品格的认同。

“非洲民族主义之父”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曾言,“对黑人充满信心才能培养黑人的自豪感。”南非教育在促进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在努力以本土文化涤荡黑人心灵、通过塑造良好的族群形象推动文化自信建设。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背景下,南非通过加强本土文化教育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使南非人牢记自己的南非身份并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对释放南非发展潜力和促进民族国家复兴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 社会观察:现在乡村文化教育的问题,不是没书看,而是没人看书

下一篇: “双减”之下 教育还要迎接哪些挑战